一、山西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1996年,山西省乡镇企业虽然继续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长速度,但增幅已明显降低,特别是主导产品的增长速度逐月回落,形势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市场变化、资金紧缺、负担过重等,但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在于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差。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围绕经济总量的构成,从内部结构的各个层面作一些粗浅分析: 1.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1995年,全省乡镇企业总数达到70.9万个,其中乡村二级企业5.1万个,按全省111个农业县区计算,平均每县的企业数为6390个,其中乡村二级企业459个,可想而知,这是一种典型的“遍地开花”式的布局。再从每个企业来看,1995年平均每个企业拥有的职工人数为5.7人,其中乡村企业为31.8人;拥有固定资产5.37万元,其中乡村企业为40.5万元;实现营业收入16.5万元,其中乡村企业为97.8万元。这些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还不达一半。1995年全省营业收入达到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631个,占乡村二级企业的1.2%。上述情况表明,山西省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带动能力的规模企业还很少。全省乡镇企业营业收入的将近60%是靠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经营和家庭工副业支撑的,基础还十分脆弱。 2.工业产业结构超重型。山西省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受资源条件和区域生产力布局影响,乡镇企业内部形成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超重型产业结构。1995年,乡镇企业的工业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占到总产值和总收入的69.9%和61.7%,而第三产业仅占29.1%。在乡村工业内部,1995年轻重工业比高达14.3:85.7,比全国的53.2:46.8相差38.9个百分点。在重工业中,采掘和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之比为65.8:34.2,而全国为31.6:68.4,相差一倍多。在轻工业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仅占6.7%,而全国占31.5%,相差24.8个百分点。从以上可以看出,山西省乡镇企业基本上仍处于以采掘和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产业初级化阶段,高层次产业比较薄弱,加工深度不足,附加值低,从而导致全省乡镇企业结构性效益低下和产业升级缓慢。 3.产品结构单一化。“八五”期间,全省虽初步形成六大支柱产业和十大拳头产品,但从实际来看,煤、焦、铁三大主力发展到很高水平和很大规模,而其它工业,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其它轻工业所占比重还很小。1995年,全省乡镇企业原煤、生铁、焦炭三大产品产值占到乡镇工业总产值的37.2%,加上相关产业占到将近一半左右。这种状况,必然造成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适当地高度集中,阻滞了新产品开发和结构转换。 4.空间布局不平衡。全省位于太原、大同、阳泉、晋城等中心城市周边的城郊县区和沿同蒲铁路两侧的平川丘陵区,它们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面对优越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和广阔的消费市场,乡镇企业得到较快发展。以粗线条划分,属于这一区域的约有40个县区,占全省县区总数的36%,1995年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达到845亿元,占全省的72.1%。位于吕梁、太行山区的37个贫困县,占全省县区总数的33%,人口占全省的24%,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只占全省的6.7%。如此大的贫困面和十分低下的发展水平,必然影响到全省乡镇企业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 5.与城市工业的同构性。据初步调查,全省乡镇企业工业内部14个行业的产值结构与国营工业同行业产值结构的相似系数达0.72。全省11个地市的产业结构也基本上大同小异。这种状况造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争原料、争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给全省乡镇企业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1)优化主导产业,发挥其战略带头作用。在山西省乡镇企业六大支柱产业中,煤、焦、铁三项占有举足轻重的主导地位。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首先抓住这个龙头,促进产业升级。乡镇煤炭工业要继续贯彻“以销定产,联合改造,优化投向,安全生产”的方针,通过联营改造,扩大井型,提高规模。“九五”期间,要重点抓好一批技改矿井和规模矿井,增加投入,改善装备,提高资源回收率和劳动生产率,使乡镇煤炭生产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乡镇焦化工业要按照“稳定产量,取缔土焦,增加机焦,限制改良焦,发展延伸加工”的方针,加快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生铁生产主要是改造现有小高炉,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铸造业,适度发展小钢铁,提高生铁的加工转化能力。 (2)延伸加工与高科技相结合,培育新兴产业。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停留在传统产业部门的数量扩张上。要通过加工转化和高科技投入,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高级化。首先,要大力推广阳泉经验。他们的主要做法有三条:一是从资源优势的加工转化入手,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链,先后发展了煤化工、硫化工、钙化工、耐火材料、黑色冶炼等加工业,培育出了化工、冶金、耐火材料等新型支柱产业。二是培育延伸产品链,形成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优势,现已初步形成十大系列产品,有的已延伸加工到了八、九代,创出了自己的优势产品群。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其次,要把开发高科技产品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通过科技拉动,实现高起点突破,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发育。第三,针对我省实际,抓好薄弱环节。重点是非煤和非金属矿山资源的开发加工和综合利用,比如石膏、石灰、石材、陶瓷等,形成新的名优特新产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