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赫美学要义及其贡献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才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布洛赫美学的出发点是现代艺术,关注的核心是自我表达,独具特色的地方是将自我表达与瞬间体验连在了一起,由此连接推出了其美学思考的新发现:瞬间的混沌与自我体验的困境。恰是这个混沌与困境揭开了现代艺术的面纱:由当下感受和自我表达出发折射出对现实的不满,同时滋生出对更美好未来的希望。作为西马学者,他由此清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由不合理现实的自我演进中衍生出美好未来的原则,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思维和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虽然他没有明确将更美好未来限定在共产主义上,但是还是将马克思主义美学向前推进了一步,以自我表达为核心揭示了艺术表现的内容生成机制:由当下体验出发衍生对更美好未来的希望。这样的美学虽有忽略形式自主表达之不足,但将现代艺术的内容生成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7 期

字号:

       德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布洛赫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承前是因为他与卢卡奇一样,不仅坚持了艺术与审美的认知功能,而且也将认知指向了不尽人意的现实,进而彰显了艺术与审美的反现实意义;启后是因为他并没有简单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出发,去阐述和要求现实,而是紧密关注20世纪初当下现实发生的变化,从当下现实业已发生的递变,尤其是艺术与审美领域发生的变化,去弘扬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意义。因此,才有对乌托邦精神的关注,对希望原则的洞察,进而才有对艺术之乌托邦功能的揭示。这些理论创新无疑使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走向了现代,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关注现代艺术的传统。但是,就布洛赫美学本身来看,成就与失落并存。成就使其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中脱颖而出,失落使其有了后继,有了对西马美学进一步发展的触动。

       一、美学的现代视野——自我体验

       美学问题上,布洛赫与卢卡奇这两位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者曾就20世纪初欧洲出现的艺术新变,即表现主义,展开了论战。一个对之否定,一个肯定。这就使得两人在美学观点上分道扬镳。卢卡奇指责表现主义囿于个别,沉溺于非理性,无视资本主义的反人性实质;布洛赫则相反,捍卫了表现主义这种新艺术的革命意义。在1917年与卢卡奇的论辩文章《再论表现主义》中,布洛赫说道“有些马克思主义者,如卢卡奇,给表现主义贴上了一些不着边际的标签。他们将之谴责为‘表达了小市民的失落性’,甚至完全套语式地称之为‘帝国主义的上层建筑’。可是,‘小市民’这样的标签根本套不上马克(Marc),克利(Klee),夏卡尔(Chagall)和康定斯基(Kandinsky)这样的画家。”①小市民是沉溺于个人情感,无视社会整体企求的。而布洛赫在表现主义画家那里看见的并不是单纯沉溺于个人情感的非理性,而是透过非理性展现了包容人性的理性。他说:“马克和夏卡尔的绘画蕴含的并不是非理性,而是对非理性的理性。这是对非理性的一种包容,一种体谅。他们表现了那些具有非理性倾向的人。”②这种表现是对隐秘人性的弘扬,是对非人性之现实的抗议。他说:“马克,克利,夏卡尔的画作展现的并不是非对象性,而是将对象(梦中鱼,母腹中的牛犊,林中的动物)非物化了,使其成了我们意义世界的东西。”③他们展现了物化世界所失落的意义。“那时的先锋派即便在荒野中看见的也是人性,一种隐秘或正在萌生的人性。简言之,他们标举的是隐秘的人性。他们将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进行了拓展,远远超越了其迄今通常的表达。”④这种对隐秘人性的弘扬,对物化世界失落之意义的追求,在布洛赫看来,不是对资本主义的妥协,而是一种反叛,一种对身边现实的抗拒。他说:“表现主义实际上含有的是反资本主义,一种客观上还不明晰,主观上却清晰无比的反资本主义。它交错含有着远古的阴影和革命曙光,阴影来自主观主义的,尚未理喻了的阴间;曙光在于未来,充盈和对人性表达的专注。这是一种反对所有传承形式的艺术,而且尤其反对身边给定的现实。他用战争来对付这个世界。当然,那不是诉诸武器的战争,而是诉诸画笔和幽默,诉诸直接呐喊的战争。画布或缪斯般画纸是其战场。”⑤表现主义这种新艺术的革命意义,在布洛赫眼里是不容置疑的。它不仅是对现实的一种抵抗,也是对美好未来的呼唤。虽然客观上并未指示出一条清晰的路,但主观上坚定不移地反对着既存现实。

       与卢卡奇就表现主义展开的争辩发生在布洛赫美学思考的早期,其意义不单纯在表明了布洛赫对现代主义艺术的积极态度,更在展示了其美学思考的现代视野:关注当下艺术与审美实践,披露其内在逻辑。布洛赫美学,乃至整个哲学思考,都怀有着强烈的现代精神,都紧密切入着当下实践。一切理论建构,美学的,亦或哲学的,都鲜明地从当下问题出发,都在披露着现代人的追求。

       美学上,布洛赫在其早年《装饰艺术的生产》一文中指出:表现主义开始转向“无意,无思,有机和非理性。”⑥于是,艺术观照中,“体验着的自我成了关键。”⑦现代艺术中这个关注自我的现象早在其启动伊始的印象派那里就已经开始。布洛赫说道:就印象派而言,“我们已经变得更专注于自我,更看重感受,不太注重形式的准确,‘空间上’不断走向自我。”⑧“因此绘画本来专注的色彩本身也成了无关紧要的了。人们虽然一如既往地热爱着全然纯粹的调色,但这已不是决定性的。科柯施卡(Kokoschka)用灰色、褐色、暗紫色和一切泥土色来创作,但他依然是一位表现主义画家。”⑨马克,康定斯基用了许多亮色,人们还是喜欢,这是由于“激发性内蕴”(Erregungsgehalt)的缘故⑩,也就是说,这些色彩具有着激发人自我活动的潜力。“不仅单个色彩,而且整个构图都具有着‘情绪价值’(Emotionswert):爱、恨、热情、怒火等,映现整个心灵景观的氛围被再现了出来。”(11)“由此,色彩获得了它从未有过的功能,它可以脱离形式生命本来的要求,而任意按自身需求行事。重又回到单纯绘画性是印象主义画派的骄傲,这种单纯绘画性在表现主义绘画中又得到了体现……其中唯一再现的东西只是我在观照该物时感受到的东西。”(12)也就是说,再现了观者主观世界活动。那其实是在表现,表现人的感受。作为一位美学家,布洛赫清晰看到了现代艺术从印象主义到表现主义的发展:再现性要素退隐,单纯表现性因素凸现。所谓单纯绘画性的出现就是形式要素走向自主,不再以状物为依循,而是以激发自我活动为主。作为哲学家他又进一步看到,现代艺术的这种发展就是转向自我,也就说,自我体验成了现代艺术的核心。

       哲学上,布洛赫同样看到了这个时代变化并以之为切入点。就其早期思考,如《乌托邦精神》(1918年)所关注的问题来看,众所周知的是:瞬间和乌托邦问题是源起与核心。但是,不太为人知晓的是,这样的关注是他深入研究现代哲学问题的产物,是他从现代哲学中总结出的时代问题。众所周知,20世纪初的欧洲,现代哲学经由克尔凯戈尔,叔本华,尼采和胡塞尔等人的努力,已经呈现出了超越形而上学发问的趋势,开始关注切实可感的、活生生的存在,那就是关注眼前、当下和自我。在早期《论当代之思想氛围》一文中,布洛赫通过对时下盛行的柏格森、胡塞尔现象学和哈特曼(Hartmann)哲学进行考察发现,现代思维开始关注活生生围绕着我们的东西。由此,体验(Erlebnis)作为思想本身开始进入眼帘,如柏格森。原先的概念思维被抛弃,本能性认知获得重视。(13)那就是面对物本身的直接思维,而不是以概念为中介的思维。那是一种实在思维(das ttige Denken)。布洛赫说:现时代“自我开始苏醒,实在思维开始苏醒。”(14)因而,布洛赫那里,当下和自我就像在现代艺术中那样,也成了现代哲学超越形而上学之后关注的核心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