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重构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德胜,首都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
光明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生活审美化趋势

       一直以来,我们既有的美学知识传统总是把审美价值的创造与人对生活实践的积极审视和内在体验联系在一起,强调美学经验的确立离不开人的生活反思能力。而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互联网信息生产能力的普遍依赖,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评论、微广告等各式各样的“微”现象,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以普通大众日常活动及其感受满足来实现当下生活意义的“微时代”。一方面,日常生活被简化为瞬间性、规模化和具有直接消费功能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广泛改变着当下社会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通过直接改变人的生活感受方式,微时代又进一步加剧了生活现实与人生意义、日常感受与美学经验的分裂,深刻地影响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态度和意义期待。日常生活的具体内容和过程碎化为互联网世界的信息碎片,生活意义的获取演变为移动网络构造的愉悦性视听消费,生活反思的历史功能被置换为当下活动本身的生活满足功能。这些都规模空前地引发了生活审美化的普遍趋势。

       与此同时,互联网信息生产与消费的海量化,特别是移动技术的充分利用,最大程度地制造了微时代生活的审美普泛化特征。在对真伪同俱、细碎分散而又来去匆匆的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美”已不再是指示生活目标的升华之境,不复是引导人的现实活动走向持久生命追求的永恒价值体系,而是直接泛化为人在各种“微”生活过程中的自我想象目标;“审美”不再是特定意义上人的精神活动,而是作为一种普遍泛化的日常生活形象,陈述着每个人的当下情绪与生活感受。

       美学知识传统的处境

       微时代的到来,在文化层面上促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产性”:在人的日常感受与生活满足方面,层出不穷的“微”现象向人们提供了数量巨大且感性直观的对象内容,这种内容生产的“微化”为人们迅速获取生活表象打开了方便的通道;在个体感受向群体经验的社会扩张方面,移动互联网信息生产与传播的便捷化和自由性,为人们在当下活动中解除审美的精英特质、普遍分享草根化的生活意义,提供了广阔的现实环境。于是,同以往时代相比,微时代生活的美学现实,就在于人的生活反思能力、生活体验的历史过程不断被移动互联网信息生产与消费活动所屏蔽,而直观化、消费性的日常感受则直接成为满足人们当下生活情绪的审美产品。也因此,在微时代生活语境中,相对于已经成为一种知识传统的既有美学理论来说,“美”之为何,何为“审美”,注定将以一种新的实践形态进入美学的思考范围。

       长期以来,作为知识传统的既有美学理论,曾经为人们从日常生活感受走向审美价值体验、从世俗满足的偶然性提升到心灵感动的超越性,确定了一个由生活体验的深度性、心灵精神的纯粹性和历史价值的恒定性所定义的美的知识边界。只有在这个边界之内,“审美”才是真正指向生活品质改造与意义发现的人的精神实践方式,美的生活才可能真正体现人的生命活动的创造性意义,并由此获得美学阐释的知识前景。换句话说,在既有的美学知识体系中,人的日常活动、具体生活感受只有自觉接受了充分而深刻的精神洗礼,才可能最终成为美学的对象。

       然而,生活审美化的微时代,却迅速破坏了这一边界的现实有效性。在连续扩张日常生活的丰富性、生活满足的生动性过程中,发达的移动互联网不仅为人们制造出目不暇接的灿烂生活感受,而且把日常感受的获取过程直接嫁接到生活满足的审美想象方式之上,快速实现了日常感受与意义体验一体化。当微博把专业化的文艺评论微化为人人皆可操作的140个字符、微信中一个“赞”的符号便充当了清晰具体的情感认同,很显然,在这种日常感受向感性快乐、个体生活经验向集体共享意义的直接转移过程中,微时代在营造生活审美化、充实人的当下期待的同时,也为人们在日常活动中绕开精神超越的美学要求提供了巨大便利。而这种对于美和审美既定边界的突破,一方面表明了美学知识传统在微时代所遭遇的困境,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挑战了我们熟知的美学价值建构模式。如果说,曾经以往,美学总是以不断提纯人的生活感受、持续实现日常感受向精神体验的升华作为美的生活之所,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碎片化、即时化和草根化的生活微化实践,则开始日渐明确地指向了一种新的、日常生活意义的美学建构——日常感受的平面性及其低密度的价值满足,普遍置换了生活审美的深度性和恒久性追求。

       微时代改变了人们的当下生活,也有力地改变了生活意义的确立方式;它大规模地扩张了人们的日常感受领域,也普遍地突破了美学知识传统所订立的精神规则。面对业已去除了知识边界的审美现实,美学本身无疑需要形成一种新的生活阐释能力。

       回到人的日常感受

       进入微时代,美学需要完成的不是一项单纯的知识增量工作,更应该是实际地面对人的生活现实及其意义实现方式的改变。通过具体转换美学的知识建构形态,在人的日常生活领域重构美学话语,进而形成能够主动适应微时代生活实践的美学批评能力。

       具体来讲,微时代美学话语的重构,首先建立在重新认识美学知识传统之上。如果说,美学曾经在对人的存在及其生活价值创造进行宏大把握的基础上,历史地建构了“从日常生活的无意义向美学意义的知识性生成”这样一种生活改造话语模式,那么,进入微时代,随着美的知识边界被沟通无限的移动互联网信息生产与消费能力所破坏,微时代生活赋予人的日常感受以更加广泛而直接的审美生动性,而具体微观、立足当下的意义实现方式则被普遍引入到人的日常感受之中。为此,微时代的美学话语重构,有必要通过有意识地整理现实中的生活碎片,一定程度地接受日常感受的粗糙性和不确定性,以便能够进入到人对当下生活的意义收获方式之中,发掘日常生活的“微化”意义及其所引导的审美满足经验。应该看到,对美学知识传统的重新认识,不仅将在理论上产生微时代生活审美化的明确意识,也是对人的生活意义进行现实规划的特定前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