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超前快速增长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最引人注目,发展最快,对国家和社会贡献最大的莫过于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了。乡镇企业是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是亿万农民在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创出的辉煌业绩,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拓者和先行者,它所开拓之道,是富民强国之道,现在回过头来总结乡镇企业发展的极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对于指导今后乡镇企业更加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步、第三步奋斗目标是极为有益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镇企业是特色之一 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他从重新认识和正确分析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一整套路线、方针、政策,科学地规划了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宏伟蓝图。小平同志提出的特色理论“特”在哪里?我认为乡镇企业发展的成功实践就是特色之一。 首先,乡镇企业的发展,结束了八亿农民搞饭吃而长期以来农业又徘徊不前的局面,实现了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进而向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实现小康迈进。农业落后,粮食等农副产品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们自治区在1969年至1979年10年间就吃了200多亿斤调入粮。然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和发展以二、三产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的强有力推动下,农业、农民和农村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巨变,是许多人所预想不到的,就连国外也惊呼中国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是个秘密武器”。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年来以粮食为主的农副产品产量不足和供不应求的状况已经改观。1996年全国粮食总产近5亿吨,全国人均占有粮食近800斤,我们自治区的人均占有粮食已超过千斤。农业丰收,粮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一方面是农民的积极性高,增产措施的普遍推广,再加上风调雨顺,另一方面是乡镇企业返补农业的后劲越来越大。苏南地区以工补农已成为硬性指标,那里不是“无农不稳”,而是“无工不稳”了,就我区来看,每年以工补农的资金都在1亿元左右,发展农业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这就是说,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乡镇企业在支持农业、发展农业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二是乡镇企业是剩余劳力的吸收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剩余劳力越来越多,全国粗略估计有2亿左右,目前乡镇企业已经安排就业1.5亿,我区从事乡镇企业的劳力已经占总劳力的25%以上。如果靠国家安排这部分劳力,需要花费的开支是不可想像也绝对办不到的。可是乡镇企业在国家基本不投资,资金以自筹为主和信贷支持的条件下做到了。更加突出的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农村经济进一步繁荣,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如今乡镇企业已经成为衡量农民收入水平乃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全国第一村——江苏省华西村的产值已超过15亿元,每年利税在1.5—2亿元,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靠的就是乡镇企业的滚动发展,成为全国小康示范村。全国乡镇企业1996年所增加的农民收入已经占到农民总收入增加额的51%。我区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乡、镇、村,(全区有293个亿元乡镇,87个亿元村),农民的收入90%以上来自乡镇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已发展成为小康村。 其次,乡镇企业的发展顺应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适应了市场需求,填补了市场上的各种空缺,满足了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以及出口创汇的多方面需要,由“夹缝经济”、“野草经济”、“副业和附属”,成长为占领国内、国际市场的一支生力军,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据国家调查统计,1996年我国乡镇企业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值为17700亿元,占全国增加值的三分之一,其中工业增加值已占到全国的一半。从农村这一块来看,乡镇企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占整个农村经济增加值的56%。乡镇企业的出口创汇额在全国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了。总之,乡镇企业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作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功探索,同时也为这一理论丰碑增添了异彩。 二、打破了二元经济结构,走向城乡经济一体化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沿着过去“苏联”的模式,走城市工业化的道路,把众多工业,包括许多资源初加工型企业都办到城市里来,造成了两方面弊端:一方面是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建设费用不足,城市化的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形成工农剪刀差拉大,农村牧区种地、放牧,城市廉价购置原料进行从原始到最终产品的加工,从而使城乡、工农的差异不但不可能缩小,相反在继续扩大。这种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发展乡镇企业之前夕。 自1978年特别是1984年以后,我国农村、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基本完成之后,在农村农牧副渔全面发展,农、牧、工、商、建、运、服齐头并进的农村大经济结构调整布局的强有力推动下,打破了城乡、工农分隔的局面,打破了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合理配置为吸引力,以乡镇企业为龙头,展开了一场向城市、向省外、区外、境外的经济扩张,这种增长势头至今不减,而且出现了人们所预想不到的新特点,概括起来:一是乡镇企业不仅向城市进军,而且利用自己的机制优势与国营企业走向联合、协作,甚至出现了兼并国营企业,进行资产重新组合、优势互补互促、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二是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工业以名优特新产品为龙头向乡村扩张,寻找新的发展天地,逐步形成龙头在城市,龙身和龙尾在乡镇企业和农民家庭的新格局;三是发展较早又有实力的乡镇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与国际先进企业接轨联合,到国外开办各类企业,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近千家乡镇企业在国外办厂,搞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