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布局 发挥优势促进乡镇区街企业健康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汪光焘 哈尔滨市市长

原文出处:
中国集体工业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哈尔滨市的乡镇区街企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发展路子,并取得了较快发展。“八五”期间,全市乡镇区街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又在“九五”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开了个好局,主要经济指标全部超额完成计划任务,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423.7亿元,比上年增长60.5%;区街企业完成总产值51亿元,增长54.4%。全市乡镇工业和区街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份额已达到43.4%,形成了“五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在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18.1个百分点之中,有6.2个百分点是乡镇区街企业拉动的。乡镇区街企业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富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处在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发展乡镇区街企业,应注意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

      在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总书记指出,“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是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顽症”,“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这一问题”。哈尔滨市乡镇区街企业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以及人力、物力和财力问题。特别是在一些行业,重复新建企业过多,区域经济结构雷同,专业化程度低,生产能力明显供过于求,有些新建企业一投产就亏损。前些年,一些县(市)、区相继上了一批钢厂,现在全市大小钢铁厂有40多家。除个别几家靠高投入、上规模和较好的管理,同时搞了一些第三产业,能够发展下去,大部分目前很难维持,有的已经转产,有的压死了大量的资金。投进去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属于群众的,没有产生效益,白白浪费掉了。令人忧虑的是这样的问题还在继续发生着,最近到各县(市)调查,了解到各地几乎都有浸油厂。仅据对哈尔滨所辖五个县(市)统计,就有浸油厂260余家,年加工大豆能力63.8万吨,实际年加工量只能达到31.8万吨,有32万吨的能力闲置。全市浸油能力超过100万吨,而全市大豆实际产量仅有58万吨,因大豆资源不足,大量的投入不能发挥出效益。这种盲目投入,重复建设,得不偿失的教训是深刻的。原因是缺乏宏观调控和指导,对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没有统筹考虑。企业在上项目时,没有全面考察资源、市场和自身实力等因素,或者叫只顾局部,不顾全局,只顾近期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市场需求是有限的,我们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根据市场需求,合理配置资源,才能发挥好的效益。用一哄而起的无序性、不顾市场需求的盲目性去上项目,势必走向死胡同。对这一点应有足够和清醒的认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绝不是为了限制发展,而是要限制那些不符合市场需求、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低水平重复、质量和效益差的项目和产品,以保证我们有限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市政府有关综合部门和主管部门要在总体上对全市经济发展格局,也包括对所辖区、县(市)的乡镇区街企业发展格局,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和各地的资源、人才、交通、财力等状况,对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使其能够在健康的轨道上向前发展。同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整体的角度,帮助、指导各地乡镇区街企业的发展,包括经常提供全面的信息、政策咨询、引荐人才等方面的服务。特别要注意揭示乡镇区街企业,某些项目市场容量已经很小了,上了以后可能就没有市场;某些项目是国家严令禁止的项目,不能用牺牲优美环境、清洁水质、肥沃土地的代价来换取乡镇区街企业的发展;有时还要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的措施来加以限制。

      二、发展乡镇区街企业,应注意依托农业资源,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化

      实施农村经济产业化,乡镇区街企业是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哈尔滨市农业已经连续七年获得大丰收,但是农民有丰产不丰收的感觉。产销脱节卖粮难是个原因,加工转化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大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农业大县(市),如果不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引向社会化大生产,就不会获得更多效益。乡镇企业应当承担农产品加工转化的任务,这也是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途径。乡镇企业是靠农业提供的原始积累发展起来的,现在发展壮大了,有了一定力量,理应反哺农业。乡镇企业对农业的支持要立足于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哈尔滨的市情是不可以也不可能放弃粮食和农副产品的生产,而农业整体的发展、农民的整体致富,必须通过使其生产出来的粮食和农副产品能够实现加工转化增值。这就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把粮食和农副产品的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经济优势。最现实的、已有成功实践经验的一条路子,是建立以乡镇企业为龙头,一手牵农户、一手牵市场的新的农业经济组织机制,组成企业与农户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格局。

      形成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格局,必须有一套以市场经济为原则建立起来的组织机制,使当地的资源能够得到长期、稳定的优化配置,使各方受益,发挥最高的效益。这种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机制,已在呼兰正大集团的鸡产品加工、五常市汇鑫精米加工有限公司、常吉米制品有限公司的粮食加工等产业链的形成中有了尝试。它们把龙头企业做为核心,把农民(户)原料的生产作为核心企业生产的一个环节,纽带或者签订长期稳定的合同,与龙头企业最终消费品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联结在一起。农民(户)的利益在龙头企业的加工、生产、销售中得到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粮食生产或畜禽繁育的每一环节,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性。同时,龙头企业也为农民的各生产环节(如提供化肥、种子、资金等方面)提供服务,减少了农民的重复劳动;农民生产的产品品种必须是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来进行,生产得越多、质量越好,得到的收益就会越多。从五常市依靠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效果看,一是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通过“龙头”企业的牵引和带动,农民的生产基地真正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农业生产更加富有效率,农民的收入随之增加。二是可以缓解各个生产经营环节流动资金问题。因为在产业链形成的组织机制之中,农民是“龙头”企业的成员,种粮时企业挂帐供应种子和肥料;收粮时,企业可先付农民一部分款,其余可按农民自愿原则,由农民参与入股分红,或由企业按银行利率年末付给农民利息,这就减少了整体用于各项经营活动的流动资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