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创新

——对农村集体企业改革的一点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顾吾浩 上海市农委

原文出处:
上海农村经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主要标志是,在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农村集体企业改革,这是继农地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对农村集体企业实行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又一次重大生产关系的变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农村集体企业新的实现形式,实现农村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进一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一、现有农村集体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农村集体企业是在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社区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集体企业以乡镇建制为投资、创办范围,有明显的地域壁垒。二是层次性。“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农村集体所有制结构的基本形式,也是集体企业的基本区分,即乡镇办企业为全乡镇集体成员所有,村办企业为全村集体成员所有,生产队企业为生产队集体成员所有。三是自主性,即农村集体企业从诞生起与国有企业不同,是在市场竞争中“长大”的,如原材料、科技力量等主要靠市场调节,被喻为“自己寻食的麻雀”。

      农村集体企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据统计,上海郊区至1996年底,农村集体资产达1976亿元,其中农村集体固定资产原值625亿元,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分别达到一产8%,二产60%,三产32%。(2)成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重要途径。1983年上海郊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了乡镇企业发展的高潮。至1996年底,上海郊区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力达170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3%。(3)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来源。上海郊区由于乡镇企业起步较早,早在1989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就超过了国务院制定的小康收入线(1200元),达到1221元,进入90年代以来进一步提高,1996年郊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4846元,农民从集体企业中获得的收入,一般占家庭年收入的70%左右。(4)成为农业发展的强大后盾。随着农村工业的稳步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基金不断增加。从80年代起,建立了“以工补农”基金达1.8亿元左右,大部分返回用于农业。(5)成为国家税收、财政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郊区地方财政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到1996年底,郊区地方财政收入达59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的四分之一左右。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国有企业的搞活、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集体企业机制退化,弊端日益暴露,改革势在必行。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投资主体缺位。在农村集体企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初始阶段由社区农民带着土地、农具入社而创造的农业积累转入企业外,其后创办的绝大部分集体企业,作为社区集体经济的共同占有者——农民,并未作为投资主体向企业投入股本,而主要依靠政府从银行调度贷款兴办各类集体企业。在集体企业中,只有职工的劳力合作,而无资本合作。因而,目前农村集体企业负债率普遍比较高,有的高达80%左右。同时,也由于投资主体缺位,引发了社区债务株连,政企、政资不分,重复投资,管理不力等综合症。

      (二)分配制度缺陷。农村集体企业的分配,其基本政策是“效益决定分配”,职工每月领取少量预支,到年终按企业实现利润进行结算。分配形式主要有“净利润拆帐分成”、“两段分配”、“计件制”等。这种分配制度的缺陷:一是负盈不负亏。农村集体企业分配由年初企业与政府签订的合同来决定,但往往合同缺乏科学性,与年终的经营实绩有的差距较大。企业有效益,经营者与职工分配年年提高,但当企业效益下降时,分配又不能同比例下降,甚至出现亏损时,还得安排“照顾分配”。尤其是经营者,对企业亏损缺乏风险机制,职工反映许多企业“厂长不动是个铁桶,厂长一走是个窟窿”。二是积消比例的矛盾。农村集体企业分配必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是国家税收是刚性,必须上交,职工分配也是刚性,必须兑现,而集体企业的积累变为“弹性”,受到影响。积消比例难以控制,自有资金率普遍不高,影响了企业发展后劲。三是分配体制单一。由于企业职工仅仅是劳动力的联合,没有股本投入,因此,只是单一的按劳分配,没有按资分配,职工主人翁意识不强。

      (三)管理体制缺陷。1993年,我国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后,设置了乡镇经济联合社,作为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代表社区成员管理集体经济和集体企业,但是,10多年来,经联社并未真正行使这样的权能。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所造成的。因此,党委、政府、经联社“三驾马车”好还是“两驾马车”好,长期以来成为农村改革艰难的选择。由于集体经济组织未能真正行使其权能,使集体企业、集体资产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程序。社区集体经济缺乏所有者代表,影响了农村集体企业的合法权益,造成了部分集体资产的流失。

      (四)要素配置缺陷。农村集体企业除了资金以外,在技术、人才、资源等要素方面有严重缺陷。上海郊区乡镇的职工、经营者绝大部分与现代工业要求差距甚远。目前,上海郊区乡镇企业初级工占70%左右,而中级工仅占10%左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近几年来乡镇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厂长经理流向三资企业、私营企业,银行贷款额度不足,给农村集体企业造成新的困难。因此,农村集体企业要素配置缺陷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