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成就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1994年乡镇企业工业产值已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半壁江山的格局使乡镇企业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村发展最有活力的增长点。然而,乡镇企业毕竟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是在旧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等经济格局中运行的,新旧体制的磨擦、新旧模式的冲突、新旧观念的碰撞无不给乡镇企业的发展烙上印记,加之乡镇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长期缺乏自觉的宏观调节,受社区利益、农本位思想和管理水平的刚性约束,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仍然是以分散性、平面式、低水平的数量扩张为其特征,深层变革尚未真正发动,深层发展还须做出艰苦的努力。 一、产权规范:深层发展新理念 我国乡镇企业渊源于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成长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之中,其间几经曲折和变故,并伴随有平调、下放、没收等财产关系易位事情的发生,由此导致了乡镇企业的财产真实主体已模糊不清。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虽然从理论和法律的角度明确将集体企业财产确定为乡镇集体所有,但产权单一、权属模糊、政企不分的积弊并未得到根治。由于产权关系混乱,产权主体不明,政企职责不分,使得统一规范的产权规则难以生成,资源配置效率流失严重。因此,加快乡镇企业制度改革,理顺企业产权关系,培植企业产权新理念,是进一步激发乡镇企业生机活力、保持乡镇企业高效、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从总体上看,企业制度的改革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要求,重点解决产权主体虚置缺位、政企含混不分的问题。 (一)转轨改制。转轨就是转换经济运行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真正把乡镇企业的发展从速度型、低效益的数量扩张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追求有质量增长的轨道上来;改制就是对乡镇企业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通过改制来明晰产权,使产权人格化,使企业能真正成为具有独立利益的经济主体。在操作中应围绕资产评估、产权界定、股权设置、利益分配等深层次问题,从实际出发,逐步实施。 (二)重塑产权主体。理顺产权关系主要应进行产权主体的重新塑造,包括乡镇企业主体代表的重新塑造、企业法人主体制度的重新塑造,包括乡镇企业主体代表的重新塑造、企业法人主体制度的重新塑造、财产权力结构的重新塑造、以及财产权客体制度的重新塑造。 (三)保障产权主体利益。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产权明晰之所以能带来激励,能规范产权主体行为,关键在于利益清晰、权责分明。因此,应切实保障产权主体的利益,使产权主体能明确规范产权主体代表的行为,合理界定企业、政府、股东的产权边界及其利益格局,并通过章程、契约等形式具体化、制度化。 (四)革除旧的管理体制。做到部门还权于政府,政府放权于企业。部门还权于政府;政府大刀阔斧精兵简政,解决条块分割、部门专政、地方党委和政府不能因地制宜规划设计,不能实事求是解决当地实际问题的偏向。政府放权于企业:政府把从部门收回的权下放给企业,政府就管协调、引导、监督、服务,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办企业办不了的事。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来接受宏观调控,再也不要在条条管好,还是块块管好上争论不休。谁也不要管,还是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作主好。 二、技术创新:深层发展高起点 经济发展史表明,世界各发达国家工业化都经历了一个从外延扩张为主逐渐演变为依靠科技进步的内涵发展为主的过程,这是工业发展的一般趋势,也是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依靠技术进步的内涵发展,核心是技术创新的形成,只有不断地产生技术创新,才能促进技术进步速率的提高,加大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保持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受到技术要素匮乏、技术信息网络残缺、技术市场发育滞缓的制约,而且还受地方利益、资源禀赋、资金瓶颈的牵制,结果是,技术传递不能形成落差,技术开发不能与企业的发展融合对接,技术创新更是缺乏必要的人才储备和制度保证,乡镇企业长期只能在低水平的技术层面上徘徊,技术进步梗阻已经现实地危害着我国乡镇企业的深层发展。如何打破乡镇企业技术进步上的超稳定性,树立科技兴企的意识,使乡镇企业不断地产生技术创新行为,建立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业已成为乡镇企业高起点深层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全方位激发乡镇企业对科学技术的有效需求,大力培植乡镇企业吸纳科技的动力。政府应从宏观上发挥导向作用,实行统一的产业技术进步政策来诱导乡镇企业对高新技术的有效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乡镇企业技术进步计划;依靠宏观调控、利益驱动政策来加快高新技术向乡镇企业扩散,提高企业的技术密集程度。 (二)大力推进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通过不断开发高、精、尖新产品,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先进性和适用性;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传输,广泛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有重点地培养高新技术成长点,在高新技术和新产业培植中,发挥城乡联络的协调功能、自我循环的内力功能、外向发展的联动功能。 (三)加强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适应市场发展需要与产品升级换代的客观要求,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挂钩联系,大力推进多渠道、全方位、高层次的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与协作,瞄准国内高新技术、高档次产品、新兴产业,组织联合攻关,实行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