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机遇·对策

——苏南乡镇企业跨世纪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综述

作者简介:
徐文华 苏州大学乡镇经济研究所 顾建平 苏州大学乡镇经济研究所 权衡 苏州大学乡镇经济研究所

原文出处:
江苏经济探讨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苏南乡村集体企业,在经历了前一时期的高速增长后,到90年代中期已步入平稳增长时期。为了探讨苏南乡镇企业跨世纪改革与发展前景,由苏州大学财经学院主办的“苏南乡镇企业跨世纪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于1996年11月中旬在苏州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甘肃和日本、韩国等地的50余位中外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围绕苏南乡镇企业跨世纪改革与发展的主题,重点探讨了如下问题:

      一、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基本态势

      与会学者认为,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 )萌生起步时期(1958—1978年)。这一时期的社队企业移植了人民公社制度的基因,利用了城市精简下放职工的机遇,以社区内部的自产自销为主,并不对城市工业构成冲击。但社队企业为后来的乡镇企业发展奠定了创业基础、人才知识基础、物质技术基础。(2 )初步发展时期(1979—1984年)。人地矛盾和农业比较利益低下,使苏南农民较早地认识到“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道理。在当地政府和农民企业家的通力合作下,采用社队企业的组织形式,在短期内兴办了大批乡村企业,出现了“村村办厂,处处冒烟”的格局。这些社队企业依靠“四千四万”的精神,冲破当时商品物资统购统销体制,使立足于市场机制的苏南乡镇企业初步奠定了生存地位和发展空间。(3)壮大腾飞时期(1985 —1994年)。这一阶段乡村企业呈高速增长态势,异军突起,并出现了两个倾向:一是经济外向化,即出口导向和引进外资大量增加;二是通过负债投入实现跳跃式增长,到199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占苏南经济总量约80%。(4)平稳增长时期(1995年—迄今)。 近二年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显示出某些新特征:一是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大批小型、微利、亏损企业通过改制,重塑了产权主体,经济成份日益呈多元化趋势;二是企业呈两极化发展,要相当一部分企业陷入困境的同时,涌现出一批规模大、效益好、产品竞争力强的乡镇大中型骨干企业;三是乡镇企业总体呈现“增长放慢、效益滑坡、负债攀升”的态势。

      对于苏南乡镇企业当前的困境,与会者从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乡镇企业暂时不适应,具体包括:(1 )中央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完善,要求乡镇企业在较硬的财务约束下规范运行;(2)国有企业的搞活和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的壮大, 加剧了市场竞争;(3)市场结构已从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要求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以降低成本,改进技术装备以增强竞争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强品牌意识以吸引消费者。为此,乡镇企业要在规模结构上进行改组,在技术装备上加快改造,在市场竞争上实行规模经济与名牌战略。二是乡镇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组织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不适应。“乡办乡有、村办村有”的企业制度虽在其前期的发展中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在我国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轨道后,企业必须明确产权主体、理顺权责关系、提高管理水平。这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改革才能实现。否则,苏南乡镇企业无法跳出“厂长负盈,企业负亏,银行负债,政府负责”的怪圈。

      二、乡村行政部门在苏南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历史贡献

      与会学者指出,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得益于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市场化功能运作。苏南乡镇企业形成以集体经济为主,实行政企合一的政府推动型体制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首先,乡村行政部门由于其管辖的地域和人口较少,容易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而乡村行政部门拥有本地区资源的实际所有权,这样,它作为辖区人民的代表具备了“经济人”的行为范式,在组织资源、经营决策、对外签约等行为中有讲求效率原则的一面,这为乡镇企业初期发展的高效率提供了保证。其次,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产要素市场极不完善,有关产权交易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若由个人去组织资源会导致极高的交易成本。而乡村行政部门可利用其行政权力和乡村所有者代表的身份,用较低的交易费用解决问题。最后,工业生产上的规模经济效应,要求企业的起始资本较高,并能快速增资扩张,这一点私人很难办到,而乡村行政部门可以将辖区内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配置和调度。同时,苏南的乡村行政部门可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区内外技术和管理人才进入企业,委以重任,并以市场价格支付各种报酬,形成了类似股份企业中的“有钱的股东和有才的管理者”相结合的机制,这也是其独特的优势。

      有的学者列举了乡村行政部门在苏南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六大作用:一是抵御外部恶劣环境的作用,这一点在社队企业发展初期体现得尤为明显,正是依靠这种作用才使社队企业在极“左”路线的压力下得以起步和发展;二是乡村辖区资源的动员组织作用,它使乡镇企业在生产要素市场基本不存在的条件下,实现了对生产要素市场的替代;三是对乡村内部的产业政策导向作用,辖区内的工业布局、企业组合、投资方向确定都是由乡村行政部门决策;四是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企业的投资环境和居民工作生活环境,较好地解决了水电、交通、通讯、人力资源培训、环保、治安等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推动了苏南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五是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发挥了乡镇企业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六是乡镇企业制度创新的推动作用。苏南乡镇企业从最初的“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到80年代中期的“一包三改”、90年代的“风险抵押承包”和“资产滚动增值承包”等都与乡村行政部门的推动分不开。在当前向现代企业制度变革的进程中,同样需要发挥这种推动作用。

      三、苏南乡镇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原则及目标

      “政企合一”的苏南乡村集体企业,已演化成为“政府投资、政府所有、政府经营、政府分配”的“辖区内计划经济”。有的学者认为,这种体制已明显暴露出了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种种弊端。第一,政府办企业没有明确的“中心签约人”和人格化的产权主体,导致投资风险约束软化,在盲目追求规模扩张中出现了不少“白手起家”的没有资本金的企业,进而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第二,产权关系模糊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了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并出现了“厂长老板化,用人亲属化,行为短期化,分配两极化”的现象。第三,乡村行政部门的统筹管理,容易导致企业间的收益平调和鞭打快牛,而名目繁多的收费和摊派,不断向企业抽血,抑制了企业的积累和再生机制。因此,改革企业的产权制度,理顺政企关系是苏南乡镇企业跨世纪再创辉煌的必然选择和步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