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垦的起源与初始产业定位 我国农垦事业,始建于1939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了第一个农场即光华农场。1941年春,抗日战争进入到极度艰难的时期,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之命,八路军120师359旅在王震旅长的率领下,进驻南泥湾,执行保卫边区和开展大生产双重任务,担负起囤垦戍边、发展经济的光荣使命(同时在那里开办农场的还有中央党校、八路军炮兵学校、中央管理局、中央警卫团、西北局等单位)。为了保证这一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的完成,中央明确了“以农业为第一位,工业与运输业为第二位,商业为第三位”,即明确农工商三位一体、以农业为主、把农垦经济基础建设在稳固的“地盘”之上的农垦产业格局和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决定并建立了“南泥湾垦区政府”,赋予农垦政权和行政管理职能。 二、农垦的发展与产业 我国农垦事业发展至今已经有五十七年的光辉历史。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建运服综合经营的方针,经过农垦人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农垦已经具备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体制雏形。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农垦人在过去充分发扬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农垦人又创造和发扬了符合时代特点和中央要求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使全国农垦系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据统计,截止1995年底,全国农垦系统拥有土地总面积3922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56万公顷(相当于江苏省的耕地面积,2000年将达到600万公顷以上),全国农垦系统国有资产总额1716.7亿元(不含递延资产和1994年以前建设的公路、桥梁、农田水利设施和防护林);总人口1233万人,其中职工502万人;现有国有农场2157个,工、交、建、商企业3447个,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7449所,科研院所654个,医疗卫生单位1.21万个,这些企事业单位广为分布在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5年全国农垦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370亿元(1990年不变价),与1980年相比年递增9.5%(1996年有可能达到405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49元,年递增9%;实现利税60亿元,年递增15%。农垦已经具有相当庞大的产业队伍和产业规模。 农垦具有很高的社会商品贡献率。尽管农垦企业的主体大多分布在边陲、涝洼、河滩、沙化、荒丘、荒山等不毛之地,处在自然生态条件比较恶劣的环境之中,但是,经过农垦两三代人的奋力开拓,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成果和无可估量的精神成果,为全国和各省做出了巨大贡献。农垦人在占全国4.6%的耕地上,每年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相当于国家定购粮总量的10%;棉花、羊毛、机制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0%;乳制品产量和大豆出口量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天然橡胶总产量和大中城市消毒奶均占全国总量的85%以上。农垦系统已成为保证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农副产品宏观调控、保障有效供给和调节、平抑市场物价的重要力量,是稳定社会、囤垦戍边的基石之一。农垦事业的发展速度和产业效益是十分显著的,农垦系统为全国和地方做出了巨大贡献,充分显示了国有农业经济在我国农业经济中的先导作用和重要战略地位。 三、农垦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笔者认为,在我国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农垦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导、示范作用,承担着极其重要的历史责任。其论据主要有三: 其一,从农垦的地位、作用看。所谓农垦经济,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经济,是以农业为基础、农工商一体化的综合性产业经济,又是以土地和生态资源为依托的地域经济,更是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企业化管理为手段、规模经营为特点、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集生产与经营于一体、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双重任务、职能于一身的社区经济。因此农垦经济始终处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先导地位,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着鲜明的社会经济责任,并将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不可低估的特殊作用。“农垦”现已具有的相对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完善的经济及社会管理体制,相对协调的生产关系和素质相对较高的职工队伍,雄厚的企业实力和其它产业化发展的思想物质基础,这些都是加速实现“两个转变”、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利条件。农垦系统必将在加速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发挥巨大的示范功能和带动作用。 其二,从农垦现有的产业布局看。农垦系统按产业类型大体可分为:大城市近郊型(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重庆、成都、武汉、西安等农垦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及近郊国有农场),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大、中城市肉、蛋、奶、菜等农副产品供应,具有极强的科技开发能力,现代化的生产加工手段,同时以商业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或即将超过农垦社会总产值的50%,已经初步形成全国农垦系统的商业和进出口贸易的龙头。另一类是远离城市或地处边陲的囤垦戍边型或者叫“基地型”农业。农垦企业地理分布的广泛性,决定了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的多样性。长期以来,由于农垦企业在国家的指导下,坚持了适应性开发和规范经营,现已初步建成一大批规模巨大的商品粮、棉、油、茶、糖、橡胶、肉、蛋、奶、菜、果品基地(如黑龙江、新疆兵团、海南、广东、云南、内蒙古等垦区),1996年仅黑龙江垦区增产的粮食就达20.1亿公斤,占全国粮食增产总量的2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农垦系统大量引进外资,在“基地”周围和大中城市,新建了一大批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的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使饲料工业、食品工业、棉毛纺织工业和橡胶工业大量崛起,已基本形成了龙头带加工、加工带基地的产业链条,为加速实现农垦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从农垦系统现有的优势与发展后劲看。农垦系统的优势与后劲是巨大的,农垦产业化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增长,应该是快速的、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