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五”到2010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主要增长点,在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进程中,肩负着新的历史重任。在农村经济中“九五”期间要保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达到一个新水平;保证农民收入有较快增加,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实现这些目标任务,需要乡镇企业实行以工补农建农带农,需要在农民增收中占有更大的份额,需要转移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国民经济中,要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要求乡镇企业在增加社会有效供给、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出口创汇、促进国家工业化、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作出新的贡献。因此,乡镇企业能否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第二步、第三步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 乡镇企业不仅需要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十几年来,乡镇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了发展、提高的基础;中国农村有丰富的农产品、矿产品和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资源,为发展、提高提供了必要条件;亿万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创造性持续高涨,是发展、提高的强大的内在动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国有企业活力的增强,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这些都为乡镇企业发展、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乡镇企业在发展和提高中,也有不少制约因素,突出的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相对不足,人才严重紧缺,整体素质偏低等等。总之,乡镇企业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今后15年,乡镇企业经济总量和整体水平要有一个较快的增长和较大的提高。 发展速度:“九五”期间,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6%,到2000年达到30000亿元。此后按年平均增长15%的速度,到2010年乡镇企业增加值要达到120000亿元。其中乡镇工业增加值2000年达到20000亿元,年均增长15%;到2010年达到80000亿元,年均增长15%。 利润增长:“九五”期间,乡镇企业利润总额保持年均12.5%的增长速度,到2000年,利润总额达到6500亿元。此后按年均10%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全国乡镇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6800亿元。 上缴国家税金:到2000年,乡镇企业上缴国家税金将达到2250亿元,年均增长12%。此后年平均增长10%,到2010年达到6000亿元。 实现出口交货值:到2000年出口交货值达10000亿元,年平均增长15%。此后按每年15%的增幅,2010年出口交货值达40000亿元。 劳动力就业:乡镇企业职工人数1985年达到1.28亿元,“九五”期间年平均增加600万人,2000年达1.6亿人。此后年平均增加400万人,2010年达2亿人,为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出更大贡献。 农民收入:“八五”期间,农民收入的26.4%来自乡镇企业。至2000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要达到1200元,其中来自乡镇企业的占36%。到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乡镇企业的部分要占到50%左右。 科技人才培养:到2000年,需要培养300万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80万大专以上人才,中专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职工1700万,分别占职工总数的4.5%、1%和23%以上。 在区域发展上,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基础较好,要发挥资金、人才、管理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努力推动企业上规模,技术上水平,产品上档次,逐步把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深加工、精加工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步伐。东中西部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加强联合与协作,全国实施东西合作,各展所长,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