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许多地方的乡镇企业,特别是内陆欠发达地区的一些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正在逐步僵化,原来那种机制灵活的优势正在丧失。对此,我们市委向100家企业组织了一次专题调查。 一、目前乡镇企业经营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企业曾在市场搏击中逐步形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这种灵活的经营机制主要包括:自负盈亏的风险机制,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能官能民的干部机制,机构精简的决策机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等。然而,目前乡镇企业经营机制却在老化、退化。 (一)法人资格残缺,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企业自主意识越来越弱,对政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由于一些乡镇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越来越多,企业作为独立法人的资格残缺不全,经营决策、人事安排、利润分配等,受到多方干预,出现了企业对人、财、物当不了家,产、供、销作不了主的现象,严重削弱了企业经营自主权,有的企业甚至成了乡企业办的一个生产车间。桃江县一家砖厂是1988年投入120多万元建起来的乡办集体企业,因该厂临近县城,产销两旺,到1992年已成为年产红砖1184万块,实现利税数十万元的企业。后因瞄准这块肥肉的人多,生产经营权被全部收回乡企业总公司,公司采购原材料,定价开票销售产品,砖厂仅成为一个生产车间,厂长成为名符其实的车间主任、仓库保管员。由于缺乏经营自主权,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砖厂经营形势每况愈下,1995年仅产红砖560万块,不到设计能力的24%,当年亏损18万元。 (二)企业“负盈不负亏”,拼人力,拼设备,结果是“富了方丈穷了庙”。近几年乡镇企业实行的目标管理责任、租赁经营、承包制等几种经营形式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负盈不负亏”的现象。经营者一般没有长期打算,急功近利。目标管理责任制是软责任多,硬责任少;被奖励的多,受处罚的少;完成任务有奖励,完不成任务却无处罚,特别是对造成企业巨大经济损失的,根本没有什么过硬的惩罚措施,有的厂长任职几年,企业亏损越来越严重,但厂长照当,车子照坐,有的还异地为官,使目标管理责任制几乎成了奖励制。有的企业负责人只图眼前,不顾长远;只图任期内“风光”、“红火”,对企业潜在的危险视而不见,任期一满,屁股一拍了事。结果是企业资产亏空,生产难以为继,有的甚至关门倒闭。而实行租赁和承包经营的企业,由于放松了跟踪和监督约束,经营者为完成近期目标和捞到更多的钱,采取掠夺式经营,不顾一切地拼设备,拼消耗,拼人力,抢速度;企业设备设施往往是超期服役和超负荷运转。有的经营者明确表示:一年作准备,二年赚大钱,三年甩包袱,给企业的长远发展留下了严重的隐患。几轮承包下来,固定资产损失惨重,企业几乎成为一个空壳。 (三)用人机制退化,人员能进不能出,机构臃肿,“大锅饭”日趋严重。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曾是乡镇企业经营机制灵活的基础和保证。然而,现在却出现了坐“铁交椅”、捧“铁饭碗”、吃“大锅饭”等现象。不少厂长、经理反映,近几年来,凭关系、靠照顾进入乡镇企业的干部职工日益增多,“泥饭碗”逐步演变成“铁饭碗”。乡镇企业内部机构很多是因人而设。到企业“消化”的有年老村干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户和乡镇企业的“元老”。在调查的企业中,最多的设有12个科室。有一个年产值4000万元的镇办加工企业,近两年来,通过不正当途径进厂的管理人员达30余人、职工80余人,原来的4个科裂变成8个科室,这不能不说是该企业近两年来每年亏损100多万元的重要原因。 (四)自我发展机制弱化,企业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减弱。乡镇企业自我发展机制弱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自我积累机制弱化。有的企业“吃老本”安于现状;有的赢了利分光花光,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一旦受到市场风浪冲击,则束手无策。其二,自我完善、创新和应变机制弱化。一些乡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反映灵敏、随机应变、善于创新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相反,面对变幻的市场,反应迟钝,应变迟缓,有的企业陷入产品生产呈负效应,越生产越亏损的境地。在决策上,往往凭经验拍板,靠领导定夺;开发上,缺乏战略眼光,忽视科技水平的提高,相当一批企业建厂以来,多年就是生产一个产品,产品单一、老化、档次低的情况非常严重;销售上,一些企业靠“人情销售”,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其三,自我约束机制弱化。一些企业对自身存在的问题难以自查和自我纠正,对不正常的行为难以自我约束,结果损公肥私、铺张浪费、超前享受等行为愈演愈烈。有一家拥有1800万元固定资产的企业,生产主线停产,仅三分之一固定资产投入运行,实际亏损额达800多万元,而厂方一台30多万元的美国林肯轿车和五部“大哥大”,却在高频率运转,每台移动电话,厂方每月还要为其交纳上千元的电话费。 二、乡镇企业经营机制老化、弱化、退化的主要原因 (一)政企不分,职责不明;乡镇政府在对乡镇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中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管理变形,服务走调。有些乡镇企业为乡镇政府所创办,有一种剪不断的“血缘”关系,而各种因素的促使和牵引,更使得乡镇政府进一步强化了对乡镇企业的“管理”。一是一些乡镇领导混淆了指导与指挥、扶持与把持的界限,把手伸到乡镇企业内部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环节,把乡镇企业当作乡镇政府的附属物对待,实行全面包揽。二是乡镇普遍实行行政包干体制,财政压力使得乡镇政府把乡镇企业当作转嫁负担的直接对象,紧紧抓住不放。有的乡镇领导坦言,政企分开,他们亦喜亦忧。喜的是乡镇还权于企业,有利于企业自主经营,增强活力;忧的是财政任务难以完成,这不能不说是导致政企不分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利益驱动使乡镇政府把乡镇企业当作自己的“财政部”、“小金库”,企业不仅为名目繁多的摊派掏钱,而且为各种拿不到台面上的帐目“出血”。有一家旅游景点1995年总产值57万元,由政府“戴花”,企业掏钱所花销的门票减免、吃喝招待、纪念品赠送等招待费用就达25万元,最高的一次共花费5000元。而部分党政负责人和部门执法人员的手机话费、小车开支等在机关财务无法处理的帐目,也拿到乡镇企业“消化”。此外,乡镇企业也成为乡镇领导安置关系户的场所。据一些企业反映,有50%的乡镇主要领导的亲属在所管辖的企业中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