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经济力量之一。然而,随着我国加快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新的形势发展,乡镇企业由于自身矛盾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正进入一个同前一发展时期截然不同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二次创业”新阶段。本文结合在全国起步早、发展快、影响大的牟平乡镇企业及其二次创业的实践对此进行一些分析思考。 一、从深层次上分析乡镇企业面临的新的矛盾和严峻挑战,正确把握二次创业的本质特性和机遇所在 牟平区乡镇企业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发展,从量到质都有了突破性的飞跃,已经成为整个经济总量中的主体部分。到“八五”末,全区乡镇企业总资产4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130亿元,创利税12.5亿元,可以说是“四分天下有其三”。如果把前一时期的发展称为乡镇企业的一次创业,那么牟平乡镇企业的一次创业成就是辉煌的。这不仅表现在量的发展上,而且表现在这里的乡镇企业创造出一系列省内外闻名的闪光业绩:八十年代初,这里的村办企业在全国第一个闯出了乡镇企业与国营大企业横向联合之路,在全省首开乡镇企业引进外资的先河;宁海镇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中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农民企业家群体”,在全国连续两届乡镇“百颗星”评比中名列“十佳乡镇”之首,被称之为“宁海现象”;这个区的新牟里村和西关村,双双进入“全国十大首富村”的行列;新牟里村还成为“全国出口创汇第一村”,西关村成为1994年全省首届百强乡镇企业排名榜上第一名;整个牟平区到“八五”末已涌现出总收入亿元村27个,连续三届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和省经济强县的行列,成为国家级社会发展实验区,等等。 乡镇企业的发展并非也不可能是直线的、一帆风顺的。到“八五”后期,随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逐步深化,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乡镇企业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开始暴露出来,使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牟平区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将这种矛盾和挑战梳理为八个方面的表现:(1)来自市场转型的挑战。乡镇企业生在计划经济下,长在“双轨制”下,一次创业面临的是短缺经济状况。虽然它比国有企业等早进入市场,但进入的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这就决定了当时的数量型、速度型、粗放型发展方式完成可以合乎时宜、异军突起了。然而,随着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激烈竞争使乡镇企业的发展由单纯的资源制约型转变为市场、资源双重制约型,这标志着乡镇企业旧的数量型发展方式的过时和破产。据牟平对乡镇企业产品的市场适销状况调查,畅销、平销、滞销产品比例为25∶55∶20。(2)来自结构不适应竞争的矛盾。区域性的竞争实力与发展后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必须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培植起自己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骨干产品,乡镇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良性发展的势头。而胶东的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比苏南等先进地区晚了五年左右。(3)来自技术质量上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技术创新与质量效益,而我们的乡镇企业还相当普遍的低档次、劣质化、粗放型生产经营状况,与这一要求形成了巨大反差,已构成不少企业生存的危机。特别是随着高技术档次的名牌商品垄断、瓜分市场的激烈角逐,使传统乡镇企业的生存空间大大缩小,不提高市场竞争力就难免被淘汰。(4)来自体制与机制上的矛盾与挑战。随着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体制和机制上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过去我们往往看乡镇企业体制和机制优越性一面较多,对其不足觉察不够。客观地说,乡镇企业的机制相对于计划经济旧体制下的其他企业是灵活和优越的,但它并不等于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企业制度,它所存在的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管理粗放、负盈不负亏等问题并不比国有企业轻,只是被其在用人、分配、决策机制等方面的灵活性所掩盖和冲减。不抓紧改革,后患也是很深的。(5)来自资源配置方式变化的挑战。随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趋向和企业资本经营日益重要,对乡镇企业的投资方式、经营方式和面向市场吸聚生产要素的能力,都提出了严竣挑战。乡镇企业在过去发展中有几个靠得住的法宝,即靠人际关系、优惠政策、银行举债等在计划配置资源条件下比较有效地寻求生产要素的方式。现在,依赖这些来发展已经走不通了。然而,我们多数乡镇企业仍留恋和习惯于这些旧的方式,对通过资本运营面向国内外市场寻求资本、人才、技术、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既缺乏认识,又缺少办法,甚至有的困难企业已经超出负债率的极限,还在等银行贷款松动来求转机。(6)来自对外开放扩大的挑战。国内外市场的加速接轨,对乡镇企业外向度低、市场适应力弱的状况形成严竣挑战。现在,国内外市场一体化进程很快,随着关税降低、对外经贸体制改革和国外名牌集团对国内市场的渗入,国际市场逐步来到我们企业的家门口,我们的产品不可避免地直面国际市场竞争的冲击,而大多数乡镇企业既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实力的准备和营销本领的适应。(7)来自人的素质不适应的矛盾和挑战。市场的激烈竞争需要以人为本、依靠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去取胜,这对我们目前的企业家、科技人才和职工队伍素质形成了严峻的挑战。苏南等先进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已经历了“造厂、造城、造人”几个阶段。(8)来自领导方式和外部环境滞后的矛盾。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对乡镇企业的领导与调控方式,还需要有一个感知、探索的过程,更需要有逐步理性化、自觉化的过程;新的优良的乡镇企业外部发展环境还远远没有形成,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上述种种挑战,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它都已经客观地摆在乡镇企业面前,我们只能正视它、分析它、迎接它、战胜它。 我们深入分析乡镇企业所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并非是要贬低乡镇企业的重要地位,也不是要否定其发展前途而得出某种悲观的结论。恰恰相反,我们要从这些矛盾中进一步认清乡镇企业的发展规律,明确其新时期二次创业的本质特性、重要机遇和前进方向。首先,我们认为,目前乡镇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按照唯物辩证法的主要矛盾变化决定事物发展阶段的原理分析,乡镇企业自诞生以来实际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五、六十年代就在某些地方开始了的缓慢萌生阶段。其主要动因来自于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队为解决国家计划满足不了的生产工具的制修和农民生活用品的严重短缺的矛盾。这个阶段实质上是自给自足的非企业性质阶段,主要目标追求和功能不是搞商品生产,而是自我服务,弥补计划空缺或降低农村购买费用。第二阶段,是八十年代开始的大规模第一次创业发展阶段。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两大现实问题突出出来了: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大量出现;单靠粮棉油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难以解决致富问题。于是,乡镇企业于八十年代中期应运而兴、异军突起,成为“农村改革中意想不到的巨大成果。”乡镇企业真正作为一支活跃的经济力量登上我国经济舞台,是在这一阶段。这是中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又一伟大创举,其发展速度、活力、势头都是令人瞩目的。这一阶段,就乡镇企业自身发展的主要矛盾来说,是农民发展企业、追求致富的迫切需要与各种资源条件有限的矛盾,表现为资源约束型发展特性。回顾考察这阶段起步早、发展快的乡镇企业单位,一般都属于在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上有优势的单位。这些优势包括:有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裕的特点;有一定集体积累基础;有一个有胆识、善经营的带头人或其他技术人才;有一定获得外界输入生产要素的条件,如有上级机关中的领导、老乡、朋友支持,有优越地理位置的便利,有横向联合的经济靠山,有退休技术人员介入的条件等等。具备了这些条件或其中部分条件的地方,乡镇企业就迅速得以发展;而这类条件欠缺,主要矛盾得不到解决的地方,发展就慢,甚至迟迟起不了步。第三阶段,是始于“八五”后期的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新阶段。这一阶段,从整体上说,应该是伴随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国家相应进行一系列宏观体制和政策调整而到来的。它与乡镇企业前两个发展阶段有着质的区别,其标志是乡镇企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乡镇企业总体上还比较低的素质、比较落后的发展方式与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大市场不相适应的矛盾。在主要矛盾变化的作用下,必然带来发展阶段性的转折并相应引发诸多具体的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了对乡镇企业发展现状的严峻挑战;对这些矛盾特别是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解决,则构成了乡镇企业爆发新的发展活力的宝贵机遇。这就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辩证法,这就是我们正确认识当前乡镇企业发展所面临诸多令人迷惘、困扰的问题和现象的一把有效的钥匙。由此可见,当前进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历史性任务,就是要找到解决新的主要矛盾的办法和途径,确立新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探索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式。通过自身的转变、提高,适应竞争性大市场,形成新的更高层次健康发展的态势和水平,这就是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本质特性。可以说,党中央提出的“九五”期间要实现的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转变”,就是我们乡镇企业推进二次创业的主题所在、关键所在和机遇所在。历史的经验证明,千机遇,万机遇,最宝贵的机遇莫过于历史性转折中的机遇,它往往关系到整体性和长远性的发展主动权,影响到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发展进程。过去各地、各企业之间拉开的比较大的差距,大都是在这类转折性阶段拉开的。面对“两个转变”这样一种转折性的历史机遇,象历次大的转折一样,谁反应灵敏、转得及时,谁就能掌握主动,把握机遇,否则就要丧失机遇,陷入被动。对此,我们必须自觉主动地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敏锐地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尽快转换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冲出一次创业的旧转迹,实现二次创业的新起跳。这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当务之要,我们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