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的乡镇企业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以其灵活的生产经营机制,强烈的内在扩张动力,较快形成的一种令人瞩目的异军突起的态势。乡镇企业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支柱产业,而且还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最重要、最具有支撑力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乡镇工业已从起初不起眼的弱小地位发展到“半壁江山”,而今又几近“三分天下有其二”,在农村经济中,更是地地道道地成了主体。然而,我们在看到乡镇工业经济总量急剧扩张的同时,也必须正视乡镇工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诸如总体上存在“小而散”现象,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低,生产技术一般比较落后,产品结构单一、重复,最为严重的是作为乡镇企业行为主体的“人”的素质远远滞后于企业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培育乡镇企业的社会变化环境、文化传统有着渊源联系。因此,分析乡镇企业的生成环境,探讨传统文化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无疑是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任何企业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之中,必然要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带有本民族文化的烙印。乡镇企业可以说是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城市工业两大板块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以农业为生成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其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从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特点来看,“血缘、情理、入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三个结构要素。血缘是中国文化的价值趋向和出发点,以及人的确立方式。在中国文化中,血缘不仅是一种基本的人伦关系,而且是其它一切社会关系的原型,是人际关系的组织结构形式;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原型建立起来的。血缘、伦理、政治三位一体,相互贯通,几千年的传统社会,始终如一的伦理体制与政治体制便是家长制。情理是人的主体品格,价值判断的机制与主体的精神结构,合情合理成为中国文化价值判断的机制,先要合情,然后才考虑合理,合情不合理,同样不可行,在人际关系中,强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入世则是人的生活意向以及对自身的安顿。中国文化的体系以性善论为起点,它把道德属性作为人性的主要与根本的内容。仁、义、礼,智便成为中国的四德。情理、伦理、德治充分体现了中国伦理文化的特征。 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伦理的角度来看,中国封建社会宗法伦理体制长时期渗透到社会的每个层面,反映到乡镇企业的日常活动中,干部职工素质的好坏不是以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而是以道德是非和伦理标准作为衡量的准则,无过便是功,品格上无所指责但无建树的干部或职工,往往比那些有所作为但个人品格有些毛病的人容易被人褒奖。反映在乡镇企业的管理中,伦理被当作一种主要的管理手段,突出“德政”,追求“一立德而百善从之”的理想境界,过分要求管理者通过自己的道德修养来感化职工,以期用伦理道德来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我国乡镇企业多数因依托政府而兴起、发展,企业行为有很强的行政性,承担了很多社会的功能和任务,没有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其价值趋向、行为方式、目标选择乃至经营计划,常常受到政府行政部门的控制和干预。企业是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物,企业负责人由政府任命,企业员工由政府安排,政企无法真正分开;在“官本位”的文化环境里,乡镇企业领导者也常常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去追求与企业目标本义无关的东西,借此谋取仕途。与此同时,政府组织经济的手段也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不恰当地给企业确定行政级别,对经营有方的厂长经理给予提拔重用,弃工从政。在企业内部,管理方法行政化,强调政治动员,行政命令,而不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使我国的乡镇企业失去了应有的经济文化特性。从人际关系来看,在乡镇企业中,大多数职工来自本乡本土,因血缘关系形成的人际关系尤为突出。常常见到人们把非血缘关系血缘化用以“拉关系”在无数的血缘关系之外又生出许多准血缘关系。于是,亲属网、关系网具有极大的支配力量,使得科学的管理方法不得不迁就人事的需要,即使有规章制度,也难以严格执行。这种以血缘为特征的人际关系起初起到了凝聚职工的作用,逐步发展到现今已走向它的反面,成为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有序运行的障碍。 其次,从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观来分析,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儒家思想。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在儒家看来,德为本,财为末,财德不相容,本末不能倒置,“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于利”成了体现儒家经济价值观的最重要格言。所以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运用,生产水平的提高的看法,都与现代社会的观念不同,在儒家看来,幸福不是物质的,而是抽象的,精神的。不倡导物质丰富生活富裕,而是一味地谈仁说义,贵义贱利。由于千百年来儒家思想占了统治地位,科学得不到发展,技术得不到创新,重农抑商,农本商末,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有悖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现代文化的渗透,儒学的经济价值观得以矫正,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经济价值观的改变在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并不是同步的。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越是不发达地区,自然经济越典型,传统的经济价值观越深,经济发展起步就越迟。 再次,乡镇企业员工文化素质的现状制约了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经历了农民向工人阶段的转化、思想水平有了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可比拟的空前的提高。但是由于他们与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决定了他们仍然不能突破小农经济思想的棝桎。从乡镇企业职工素质来看,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技术人员比例过小。以江苏1995年数据资料为例,职工队伍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35%,初高中占59%,初中以下的占39.4%,拥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力量仅占0.16%,初级职称的占1%左右。从乡镇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来看,应该肯定的是,乡镇企业之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靠的就是创业之初的那一批“能人”。在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并逐步趋向成熟,各项竞争机制日趋完善,这些昔日的能人变得力不从心。他们的观念、意识、行为、素质同客观形势不相适应,企业的产品结构、科技进步、经营规模严重不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一些企业领导人现代企业知识不足,说不清现行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区别,对创业之初用过的老方法轻车熟路,对诸如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实行名牌战略等全新方法比较陌生。某年利润达千万元的企业,总经理的书柜中只有一本《老板经典》,而总经理说:“平时太忙,这本书也没有读过。”类似现象有相当的代表性。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负责人很沉痛地说:“教训就是别搞不懂的”,而这种只强调别搞不懂的,却不强调学习未知的、靠经验主义办企业,停留在自然文化中的现象,在乡镇企业中并不少见。“企业的摊子,农民的班子,生产队的管理”已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