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在全国一直引人注目,许多地方都在研究、借鉴这两种模式,探索自己的经济发展的路子。为此,笔者将“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加以比较分析,以引发大家深入的思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差异 苏南和温州在全国都处于经济发达的地区。经过20年左右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即“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先分析一下当初两者的差异。 其一,企业所有制结构不同。“苏南模式”主要指长江三角洲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这个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长期以来,这个地区以乡(镇)、村两级集体所有制为主,虽然户办,联户办企业很多,绝对额也不低,但集体经济的比重占绝对优势,一般都在90%以上。“温州模式”则是以家庭工业为主体,而集体经济只占10%左右。概括起来讲,一个是集体,一个是私有。 其二,产业结构不同。苏南的乡镇企业并不是以“种、养、加”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而是非农副产品加工业,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和制造业的比重逐步扩大,形成纺织、机械、化工、建材四大行业,这四大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乡镇企业总产值的80%以上。而温州则以小商品生产为显著特征。七十年代主要工业品是小塑料片、再生布及服装;八十年代发展塑料、皮革、电器,形成6大支柱产业;九十年代新兴行业崛起,如稳压电器、印刷机械、家用电器、真空包装等,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由此可见,当初起步时一个是大,一个是小。 其三,发展思路不同。苏南乡镇企业利用地理优势,依托大城市、依托大工业、依托大学校,从“借脑发财”高起点创业,城乡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逐步融为一体。它们与城市开展各类联合所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全部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多。温州的乡镇企业尤其是家庭、联户企业,主要依托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务市场在内的地区性民间市场体系而孕育,成长的。家庭通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进而形成大量的专业市场,到目前温州已有大小商品市场400个,专业市场130多个,每天上市交易达几十万人。生产要素的区域间、产业间自由流动和向小城镇相对集中,这已成为温州经济发展的特色。可以说,其发展思路,一个是靠大城市为依托,一个是靠小市场为基础。 其四,分配制度不同。苏南实行较为平衡的按劳分配制度,参与分配的有国家、乡(镇、村)、企业和职工四个层次。企业实行以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既有差别又较为均衡。温州职工的报酬是以市场方式的等量劳动交换为前提的,主要是劳动收入,档次大,有差别,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了。归结两者的结局,一个是比较均衡,一个是拉开差距。 重新认识“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 当初苏南与温州的发展,人们已形成这样的概念:苏南乡镇企业与温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现在考察这两个地区,对其模式的内涵需要重新认识。 “苏南模式”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集体所有制。通过多年的实践,它们已清醒地看到:乡(镇)、村党政负责人行使乡镇企业的所有权,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它们既负责又无责任,或者说只有政治责任,没有经济制约。为此,苏南部分地区正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以常熟市为例,1995年全市改制的乡镇企业累计达到4522家,占乡村企业总数的59%。其中,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441家,股份合作企业1429家,转让、拍卖企业805家,租凭企业834家,累计吸纳股金14.52亿元。可见,苏南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正呈现多样化的格局,部分企业仍坚持集体所有制,也有一部分企业股份化,一部分企业私有化。新的“苏南模式”正在大力推进“三化三上三提高”之路,即: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强化经营管理,质量上水平、产品上档次、企业上规模,提高“三外”发展水平、职工素质和综合经济效益。 温州工业化起步阶段,企业的主要形式是家庭工业,即家庭手工作坊,家家开厂、户户办店、前店后厂,随着资金积累的不断扩大,私营企业逐步取代了家庭作坊。怎样使已积累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能量进一步释放,突破家庭工业那种狭隘的、封闭的生产方式?温州决策层意识到必须引导私营企业走上集团经济道路。随着产品档次提高和生产规模扩大,1992年以后企业集团逐步兴起,1994年组建56家,1995年又新建36家,从最初几个的家庭作坊发展到目前上千人的企业集团,形成了28家规模较大的“联合舰队”。从家庭工业到股份合作制的改革,温州人称之为乡镇企业的第一次创业,称第二次创业是推行集团化大生产,以一个或多个骨干企业为核心,吸收社会法人、个人参股,大面积组建股份集团公司。 当今,“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已趋于同向性,即苏南从集体经济、温州从个体经济均走上股份经济;企业的产品结构都在升级过程中,以科技为支撑,向更高层次不断加以调整;两者都已感到规模经济是跨世纪的发展之路,因此花气力加紧组建集团,靠实力开拓国际市场。 从“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变化所引发的思考 确定某一种模式,对于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导向意义。从“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对比分析,笔者引发以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