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男星”,媒介消费中的身体实践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林生,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王林生,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原文出处:
北京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封面男星”是当今各类媒体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封面男星”的出现与消费社会的来临有关,其形象经历了一个由“硬汉”到“花样美男”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得以逐步体现。在男性形象商品化的过程中,作为资本的身体实践和作为偶像的身体实践成为了男性形象商品化特质的具体表现。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6 期

字号:

       随着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在一切领域的延伸,以及现代媒介的迅速扩张,“封面男星”作为一种被开掘的文化资源已然被纳入到了消费社会的逻辑体系之中,杂志、海报、广告等媒介中无不有以男性为载体的文化内容。较之于女性在各种媒介中的显露,男性形象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符号可以说丝毫不逊色,关于男性形象的媒介消费己然成为混迹于媒介喧嚣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围绕男性形象消费而畅销的各种杂志、影视剧等,都彰显着封面或荧屏内外男性形象商品化的特质。

       一、“封面男星”在媒介消费中的凸现

       何谓“封面男星”?顾名思义,“封面男星”是指在各种出版物中以俊朗的男性为主要文化传播形式的视觉形象。媒体封面中俊朗男性形象的出现,首先适应的是消费社会中大众媒介的需要,尤其在图像社会的文化转向之下,人们对视觉文化形象的追求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大众媒介的图像化在消费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涵了男性形象在内的图像景观不仅引导着时代的消费,而且本身就作为文化消费的一种形式,构织起了消费社会中庞大的符号系统,形成了具有时代文化特色的图像文化。

       究其本质而言,“封面男星”已经成为特定语境下的特定称谓,意指在消费时代出现于现代媒体(包括传统纸质媒体、电子媒体等)之中的俊朗男性形象,它注重男性的气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以男性消费为最终导向的文化现象,具有着强烈的时尚性、消遣性、参与性等特点。之所以将消费作为一种特别的因素在“封面男星”的媒介传播及界定中凸显出来,首要原因在于它是对媒介现实的真实描述,即在现代媒介中充斥着大量的俊朗男性形象,在形象表征层面是对传统男性形象的一种颠覆。他们不仅是“眼球经济”时代杂志、影视作品、代言商品的“卖点”和炒作的噱头,而且作为被观看和展示的景观,构成了被消费的对象。

       作为媒介消费中的文化现象,国内对“封面男星”的认识源于新世纪初F4的走红以及《流星花园》在视觉媒体中的热播,使人们倏然间意识到以“花样美男”为典型的男性形象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媒介中被展示、观赏的景观,当然他们更是一种文化消费品。《中国青年报》曾以“男色”为题材刊登了一篇题为《娱乐圈进入男色时代》的文章,第一次在主流公共媒体中正式揭开了男性现代形象展示这一话题的神秘面纱。随即南方网开辟“娱乐圈男色时代”的专题新闻报道、讨论,其涉及内容多以新闻描述的方式描写“娱乐圈”出现的新变化。《深圳商报》在“谈话空间”栏目曾以《“男色时代”来临了吗?》为题,再次讨论了这一话题。文章的突出之处在于对现代男性形象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强调了现代男性形象与经济、消费需求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将其特征大致概括为:1)男性形象俊朗,气质优雅;2)喜欢美色是人的本性;3)与女性的情感需要有关;4)体现了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5)是市场经济的特有产物。[1]其外延涉及“封面男星”的文化语境、外形设计、消费的对象及其与产业经济的关系等。但从整体而言,在世纪之初“封面男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未真正在文化研究领域引起广泛的关注,直至新世纪后,随着都市媒介文化的丰富以及各种文化娱乐节目的流行,一批男性杂志如《男人志》、《风度》和选秀节目如《加油,好男儿》、《快乐男声》等,使得以“花样美男”为代表的“封面男星”形象最终成为了媒介传播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问题。虽然在媒介的讨论中,一些论者对“男色时代”是否已经来临尚持一种保留的态度,但并不否认“封面男性”是一种与经济时代的消费活动存有密切联系的文化现象。

       国外对“封面男星”现象的认识稍早于中国,可大致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英美等国针对各种媒体和现实生活中男性气质的变化展开了对“新男性”的讨论,这场讨论涉及的话题颇多,许多话题在不同的领域具体展开,如政治、社会结构、性别歧视等方面,但尤为重视与消费的关系。英国学者莫特在论及那个时候的争论时指出:“其中有一个领域对它关注倍加,这就是消费文化领域。在所有意见交换中,关于青年男性的形象和他们的消费模式所展开的辩论最引人注目。”[2]2002年英国评论家马克·辛普森在综合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将metropolis(都市)和sexual(性别)两个词复合在一起,创造了metrosexual一词。metrosexual在中文中一般译为“都市美男”或“都市美型男”。这类群体的特点是生活于都市之中,或作为杂志等媒介的内容出现,他们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讲究生活的品质,会为了自己的形象而选择美容、修饰,且通过媒介的传播引领时尚的发展。“都市美男”的出现与媒介消费文化的兴起紧密相连,辛普森在文章中曾明确指出,在消费社会中,彪悍的男性(heterosexual men)在媒介的传播中已没有了市场,他们已经为都市美型男所替代。[3]可以说,“封面男星”是伴随着消费社会的悄然降临和媒介在消费社会中的迅速扩张而出现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彰显了男性对躯体时尚美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男性自身的解放,而且在“封面男星”形象流变的过程中,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逐渐成为一种主导性的因素得以显露。

       二、消费在“封面男星”媒介形象流变中的渗透

       “封面男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不同,它所涵盖的内容、指称的对象亦有所变化,而这种变化与消费社会带来的社会结构转型不无关系。如果检视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公共媒体中男性形象的变化,则不难发现其背后维系的消费性不仅是逐渐增强,而且在社会关系诸要素中逐步突前,成为显性的文化要素。

       根据媒体的调查,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公共媒体占据主导的男性形象大致经历了从“硬汉”到“丑星”再到“花样美男”的历程。[4]20世纪80年代“封面男星”形象以“硬汉”为主,坚强、健壮、睿智、稳重为男性的主要气质,如高仓健、史泰龙等。而到了90年代“丑星”逐步占领了纸媒和荧屏,他们幽默、诙谐、言谈调侃之间极具讽刺,以葛优、梁天、陈佩斯等为代表。而新世纪以后,以F4、谢霆锋、苏有朋、陆毅、陈坤、周杰伦、李晨等为代表的“花样美男”成为公共媒介中的主角,他们表现出的气质特征是青春、阳光、俊朗、优雅。形象的流变仅仅是一种表层的症候,其实质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由此而带来的审美风尚的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