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市场规模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志成 兰州大学经济学系硕士研究生,兰州 730000

原文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摘要 本文从市场占有、市场开拓、市场坚持三个方面研究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中的市场规模状况;论述了现有的乡镇企业总量规模和企业个体规模状况,探讨了企业初始规模扩大和组织规模构建等微观市场规模扩大途径和政策扶持、结构优化等宏观市场规模扩大途径;分析了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规模扩大方式、产权制度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等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中的若干战略问题。

      关键词 西部 乡镇企业 市场规模

      中图法分类号 F276.3

      一、西部乡镇企业拥有市场规模状况:市场占有

      我国乡镇企业的前身是50年代发展起来的社队企业,经过40年的曲折发展,到1993年,全国总共有乡镇企业2452.9万个,拥有职工12345.3万人,超过了国有企业职工总数,占全社会劳动力的20%,占农村劳动力的27.9;乡镇企业完成产值31540.7亿元,比上年增长78.6%,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0%;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2193亿元,占当年全国出口商品收购总额的44.5%,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0。由此可见,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全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西部乡镇企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到1993年,西部乡镇企业总数达到495.9万个,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20.2%;拥有职工1974.4万人,占全国乡镇企业职工人数的16.0%;乡镇企业实现产值2862.5亿元,占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的9.1%。

      但是,在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性。广大西部地区拥有占全国22.9%的人口,乡镇企业经济总量只占全国的9.1%,而乡镇企业最发达的江苏省,乡镇企业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4.9%。并且,西部地区内部也存在着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较为发达的四川省占有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经济总量的67.2%。90年代以来,这种地域上的分布不均衡呈继续扩大的趋势,从1990年到1993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48.8%,西部地区增长47.3%,西部地区所占比重由9.34%下降为9.08%,四川省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59.4%,高于西部平均水平12.1个百分点。在西部乡镇企业中所占比重由53.03%上升为67.19%。相对于全国来说,西部乡镇企业是小基数存量,低速度增长。其结果必然是西部乡镇企业的相对经济总量以递增的速度逐年减少,其总体市场规模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规模过小,不但表现在总量规模上,而且表现在企业个体规模上。1993年,全国乡镇企业平均拥有职工5.03人,固定资产原值2.84万元,完成产值12.86万元;而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相应指标仅为3.98人,1.30万元,5.77万元;四川省和江苏省分别为4.26人、1.84万元、7.93万元和9.62人、8.89万元、47.74万元。按不同经济成分分别考察,就乡村两级企业来说,全国乡村企业平均拥有职工34.2人,完成产值120.83万元;江苏省为63.14人和382.8万元;而西部地区仅为27.3人,53.02万元。就联办和个体企业来说,全国个体联办企业平均拥有职工2.88人,完成产值4.89万元;江苏省为22.68人和4.31万元;而西部地区仅为2.8人和2.93万元。很明显,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个体规模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江苏省相比,其差距更为悬殊。

      由此可见,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但存在着经济总量的地区间和地区内分布不均衡,而且存在着企业个体规模的地区间和地区内分布不均衡。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企业个体规模较小的西部地区,其总体规模也小。

      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规模过小是资金匮乏、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管理不科学的必然结果。首先,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农业所能提供的积累过少,农民很少有来源于农业的资金投入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本身大都规模小、成本高,能用于积累的利润也极为有限;国家的政策性扶持只能照顾到小部分企业;西部乡镇企业利用外资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发挥较大作用;而银行贷款又极不稳定,国家每次紧缩银根,最先也是最严重受到冲击的总是乡镇企业。其次,西部地区总体技术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乡镇企业尤为突出。在西部乡镇企业职工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职工占总数的0.18%,大专以上学历的专门人才占0.15%,尚有42.8%的职工为小学文化程度或文盲,不少企业停留在手工劳动和作坊生产的水平。再次,乡镇企业的设备,有2/3左右是国有企业报废或淘汰的老旧设备,并且由于企业资金紧张,人为延长设备使用期限,折旧速度慢,更新改造不及时,造成企业设备性能差、生产率低,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最后,乡镇企业是农民创办并经营的企业,中国农民传统的家长观念在企业管理中非常普遍,企业的管理决策往往不是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而是依赖于厂长、经理个人的品质和能力。营销管理的落后不利于企业开拓和占有市场,导致已有的市场往往成了企业发展的临界点。由此可见,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等因素阻碍了乡镇企业个体规模的扩大,造成个体规模扩大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很小,而乡镇企业经济总量的增长有很大部分是靠低水平、平面式的数量增长来实现的。这种仅靠企业单位数的增加而带来的总量增长,不但作用有限,而且极不稳定。

      过小的企业规模带来了极低的经济效益水平。作坊式生产、家长制管理的西部地区小乡镇企业,其经济效益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附表)

      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水平差,从3个方面限制着该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首先,乡镇企业在产生之初就是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其发展所需资金除一部分来自农业积累、国家拨款、利用外资和银行信贷外,主要靠企业自身的积累。但是在现有的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水平下,企业自身的积累也非常有限,这是阻碍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良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西部乡镇企业在小规模条件下的非批量和小批量生产,一方面导致产品高成本和高价格,另一方面造成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价格和质量的竞争,因而,小规模的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虽具有经营灵活、管理费用小的优势,但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频频“调头”。最后,在现有的增值税制度下,绝大部分乡镇企业因规模过小无法取得普通纳税人资格,作为小额纳税人,其业务往来总限于被增值税分层了的底层市场,即小企业的交换市场,不利于获得大企业资金和技术上的帮助。另外,作为小额纳税人,一部分增值比例小的企业,其实际税负高于17%,难以和普通纳税人实现平等竞争,这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