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曾永寿 厦门大学

原文出处:
学术界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年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变动,有力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它不仅引起农村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使我国农村由落后的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向以工业化为主的现代经济结构转变,而且,开始冲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改善和优化着整个国经经济结构,大大提高我国经济的工业化水平,为将来向城乡经济融为一体的“一元化”的现代经济结构方向发展开辟道路。但从总体看,我国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根本转变,而且乡镇企业还处在“农辅工,工起步”向“工农业互争互利”的过渡阶段,或交叉阶段。除少数发达地区外,乡镇企业实现经济发展的重点,还处在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转移与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历史任务远未完成。本文拟就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政策,作些研究。

      一、当前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

      当前,乡镇企业产业结构性的矛盾,主要有下列几方面,值得重视。

      第一、乡镇企业三次产业的发展不相协调,结构性内外矛盾日益突出。乡镇工业、尤其是加工工业发展过猛(当然,中西部地区尚落后),不仅与基础产业滞后形成尖锐矛盾,而且使整个乡镇企业和农村的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失衡加剧,导致结构不合理,素质与效益的下降。

      首先,农业基础脆弱,发展不稳定,严重制约乡镇工业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乡镇企业生长的“母体”。但是,一方面,乡镇企业农业产值虽有较大的增长,然而,它所占比重日益下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大,它的进步,不足以反映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我国整体农业基础落后,农业增长起伏波动,致使乡镇企业发展也发生波折。

      其次,第三产业滞后,不能适应第一、二产业发展的要求。虽然,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最快,但总量不足,比重过小,结构不合理。而且,乡镇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低水平的商业饮食服务业上。新兴的现代交通和通讯业、供电与供水业等基础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而金融与保险、信息与咨询、科技综合服务、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新兴产业的规模也是很微小的。这样,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就缺乏活力与生机,农村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无从活跃。当然,第三产业的发展,应以第一、二产业为基础,并首先为它们服务。近几年以来,不少地方不注意大力抓工农业生产,却盲目追求第三产业产值,出现了商业上倒手买卖的商贩满天飞,大有全民经商之势,这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素质的提高,弊多利少。

      第二、乡镇企业结构性内外矛盾日趋尖锐,整体素质与效益不高。乡镇工业持续快速的增长,一方面,带来我国经济的高增长,另一方面,在城乡分割体制下,乡镇加工工业过猛增长与各地乡镇工业发展不平衡,导致乡镇工业内外结构性矛盾的尖锐性。

      首先,乡镇工业内外结构趋同化的矛盾。早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就孕育了城乡与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矛盾。改革开放后,乡镇工业既面临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又面对短缺经济的卖方市场供给不足,为解决“温饱”问题,社会对产品需求量大而且急,对产品质量与品种要求不高,主要集中在基本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方面。而国营工业一方面改革滞后,企业生产经营不活,未能适应这一社会需求快速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对社队工业实行产品扩散与配套生产,从而乡镇工业就“乘虚而入”,迅速地发展起与城市相似的工业行业。同时,在实行“财政包干”制度下,由地方保护主义的支持,各地片面地追求产值与速度,重复建设与生产,不仅使原来存在的产业结构同构化问题无以解决,而且使城乡工业之间和地区乡镇工业之间的产业结构同构化,在规模与程度上大大发展了。

      其次,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发展关系失衡。据统计,乡村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产值之比,1980年为82.5∶17.5、1993年89.18∶10.82、1994年高达91.79∶8.21。而国有和全国两类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94年,分别是82.3∶17.7和89.18和10.82。如果加上非乡镇集体加工业,乡镇企业加工业更表现出超前过猛发展的势头,从而造成全国性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发展严重滞后,成为“瓶颈产业”,并使基础设施建设受阻,严重地制约着乡镇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后,由上述矛盾,直接导致着乡镇工业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的现象。产业结构变革的趋势是高度化,即产业的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的发展过程,它是建立在基础产业较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以技术效率作为衡量效益的指标。乡镇加工工业的快速发展,缺乏这种充分的基础,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与数量扩散过猛。直接诱发出城乡工业与地区工业之间,争夺能源、原材料与资金的过度竞争,并连续不断,此起彼伏。从而导致乡镇工业经常、普遍的开工不足,生产力闲置,同时粗放经营,加工技术水平与产品的质量普遍不高,产品供过于求,大量积压,能耗与物耗高,经济效益下降。这样,一旦风吹草动(如治理整顿),就发生波折,加剧乡镇工业发展的不稳定性与波动性。这不仅使不同地区乡镇工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且造成整个国民经济中产业和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助长经济发展的波动性,“结构效益”日益下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