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学术与思想几个问题的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大权,复旦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 孙大权,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本文对张培刚早期学术与思想几个被误读、被忽视的问题进行了探析。第一,在《农业与工业化》中,张培刚强调工业化驱动农业发展,还没有提出“农业对工业化四大贡献理论”,他的工业化定义也没有重视发展农业的思想。第二,《清苑的农家经济》是张培刚的一篇较长论文,并不是他的第一本专著。陈翰笙不认可张培刚整理出版的保定(清苑)调查,原因是张培刚主要采用了与陈翰笙对立营垒的卜凯的农村经济研究方法。第三,张培刚重视经济制度的研究,提出中国应建立“管制性的双重经济制度”,认为双重经济制度下存在双重价格制度,他可能是中国最早研究价格双轨制的经济学家。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5 年 03 期

字号:

       张培刚是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学术思想活动明显分为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早年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晚年时期,且思想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本文不拟对张培刚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只选取他早年几个被误读、被忽视的问题进行探析,以期为认识其学术思想提供一得之见。

       一、关于《农业与工业化》

       《农业与工业化》是张培刚于1945年在哈佛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1947~1948年间以中文方式发表了一部分。①1984年中文全译本出版后,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经典文献。张培刚本人还发表《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概述》一文对该书进行了权威解读,后解读的主要内容又被写进发展经济学教材。②然而该文的部分内容似与《农业与工业化》的原意不符,有些甚至可能造成误读。笔者拟对可能误读的两个问题进行探析。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不讨论《农业与工业化》以及《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概述》中经济发展理论本身,仅仅是探讨“概述”与原著这两者的不一致处,探讨这两者的不一致主要是说明张培刚的思想从早年到晚年有一个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1.关于《农业与工业化》有没有提出“农业对工业化四大贡献理论”

       在《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概述》中,张培刚指出:“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在本书(即《农业与工业化》),就已经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从食粮、原料、劳动力、市场、资金(包括外汇)等5个方面,提出并阐明了农业对工业化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巨大贡献。基于这种认识,我当时已经把农业看做是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③张培刚主编的《发展经济学教程》指出:张培刚在20世纪40年代中叶最早提出了“农业四大贡献”理论。④这些说法是否符合实际?我们可以从《农业与工业化》的原文进行比较。

       张培刚在《农业与工业化》原文里讨论了有关农业与工业的三种关系,即:(1)农业与工业;(2)农业改良与工业发展;(3)农业与工业化。第一种是指农业与工业两种产业的静态的一般相互依存关系,第二种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改良与工业发展的动态关系,第三种是指农业在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工业化对农业的影响,三组概念既有联系,更有区别。

       首先,关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他将生产活动分为五个部门,即农业、工业、运输、商业、银行和其他经济服务行业,五个部门之间都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他特别研究了农业与工业这两个部门的关系。农业是指“生长性”的初级生产部门,包括一切形态的农场经营;工业是指制造及机械生产部门,包括手工业。⑤他认为,农业与工业之间有四种联系因素,即粮食、原料、劳动力、市场。⑥所谓联系因素,意味着是一种平等的相互依存关系,他也提到粮食、原料、劳动力主要是农业主动向工业提供,然而,工业也向农业方面的粮食、原料、劳动力提供了市场,这两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平等关系。因此,不能把张培刚提出的农业与工业的四大联系因素等同于他提出了农业对工业有四大贡献,更不能进一步衍生为他提出了农业对工业化有四大贡献的观点。

       其次,关于农业改良与工业发展。张培刚将农业改良及改革认为是农业的机械化和农场经营的大规模组织。根据前述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工业化过程中两部门的发展仍然是相互影响的,他说:“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的改革是相互影响的,而这两部门的活动总是相互依存的。但是我们也要承认,两者相互影响的程度决不相同。在产业革命以前的一段时期里,农业改革曾经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但产业革命以后,工业发展对农业的影响显然大于农业对工业的影响。”⑦他进而明确指出: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发展是农业改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他说:“因为农场机器、化学肥料,以及其他为现代耕种所必需的设备和工具,都必须由现代工业来提供。而且,只有当人民的收入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而获得相当大的增加之后,才可以提高(虽然是以渐减率提高)对农产品的需要并刺激农业的改良。”这就指出了现代工业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对农业发展的深刻影响。但仅仅有工业的发展还不足以引起农业的改革,农业改革还需要运输的改良和农场的合并,以及土地的重新分配等条件。⑧

       以上论述表明:张培刚虽然认识到工业化过程中农业改良与工业发展的相互影响,但强调的重点是工业发展对农业改良的影响,几乎没有研究农业改良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他针对和批评的主要是“农业可以不依赖工业也可以单独发展的主张”,这一主张在中国的代表就是“以农立国”派。

       最后,关于农业与工业化。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是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全书的主题。农业是社会生产的一个部门,工业化是指整个社会经济转变的过程,这两者的相互关系包含农业对工业化的贡献,以及工业化对农业的影响。

       他重点研究了工业化对于农业生产和农场劳动的影响。至于农业对工业化的作用和贡献,指出了三点:第一,“因为对粮食需求的收入弹性低,所以在工业化达到使人民获得一个合理的生活水准时,农业的地位将不免要略形下降。”农业人口会下降,但农业产量还会升高。第二,“在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将只扮演一个重要而又有些被动的角色。在理论上和历史上,我们知道任何重要的并遵循科学耕作途径的农业改良,都必须以基本机要部门的工业发展为前提。”这就是说,农业改良要以工业化的进展为前提,因此,农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只能是被动的角色。第三,“农业可以通过输出农产品,帮助发动工业化。……中国农产品输出的扩张性很可能是不大的。所以发动工业化的资金,看来大部分必须从其他的途径获得。”⑨以上三点,只有第三点勉强提到农业对工业化的贡献。张培刚思想的核心是第二点,他在《农业与工业化》结论里再次指出,中国“工业化的激发力量必须在农业以外的来源中去寻找。这就是说,在未来经济大转变过程中,农业只能扮演一个重要但比较被动的角色,而要使工业化得以开始和实现,还须另找推动力量,特别是在社会制度方面”。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