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途径与方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陶德臣,解放军理工大学人文教研室,江苏 南京 210007 陶德臣(1965- ),男,解放军理工大学人文教研室教授,主要从事茶业经济和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研究。

原文出处:
古今农业

内容提要: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现在茶树、茶客遍布世界,世界上有关茶的语音、种茶知识、制茶方法、品茶技艺、饮茶风俗及茶文化都与中国关系密切,茶树也直接或间接由中国引种。这一局面的产生是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结果。千余年来,中国茶借助文化交流、经贸活动、人口迁徙等途径向世界传播,传播途径具有立体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宗教人员、外交人员、经贸商人、移民侨民成为茶传播的主体。与此相适应,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知识方式、消费方式、产业方式,传播方式呈现直接传播、间接传播、综合传播相结合,反映了茶叶传播循序发展的递进过程。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5 年 03 期

字号:

       茶,源于中国,传向世界。现在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种植茶树,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在喝茶。现在茶树、茶客遍布五大洲,但世界上有关茶的语音、各国最初的种茶知识、制茶方法、品茶技艺、饮茶风俗、茶叶文化都与中国关系密切,茶树也直接或间接由中国引种。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途径、方式是什么?有何特点?搞清楚这些基本问题,才能更准确更清晰把握中国茶走向世界的轨迹,提高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途径

       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呈现立体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借助文化交流、经贸活动、人口迁徙等途径,宗教、外交、经商人员及移民侨民成为茶传播的主体。当然,传播途径往往交叉进行,或同时进行,具体传播情况比较复杂,难以绝对分开。

       (一)文化交流是茶传播的主要途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周边国家学习的榜样。借助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国茶首先在中国周边国家进行传播,然后波及更广更远的地区。

       唐朝与朝鲜关系十分密切,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得以迅速传播。中唐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宋代茶文化趋于繁荣,明代茶文化继续发展。这三个时期,也是朝鲜茶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兴盛时期,其源头正是中国茶文化。日本学者研究认为:“无论如何应当承认,在大唐文化的影响下,七至八世纪间茶传到了朝鲜半岛大概是事实,比日本还是早了一步。”[1]朝鲜的三国和新罗时代,都遣使赴唐,新罗派出的留学生、学问僧更是成批来唐朝学习,数量雄居各国之首。据不完全统计,从唐高宗(649-683年在位)到唐文宗(827-840年在位)不到200年间,新罗共向唐朝派出使者21次,仅开成五年(804年)学成回国的留学生就有100多人。唐代是朝鲜大规模传入茶的时期,许多留学生、学问僧不但知茶、饮茶、爱茶,还把茶籽带回国内种植。“新罗国27代善德女王(公元632年)时代,留学僧人自中国带去茶种,种于今韩国的河东郡双奚寺,是为始。”[2]《东国通鉴》载:“新罗兴德王之时,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帝赏赐茶籽,始种于金罗道之智异山。”[3]朝鲜正史《三国记·新罗本纪》(第十)兴德王三年(828年)十二条载:“入唐回使大廉带回了茶种,种植于地理山上。在此之前,善德王之时茶已有之,但是自兴德王时代才兴盛起来。”[4]随着文化交流、茶籽传入及茶树种植,朝鲜饮茶风习渐起,茶文化逐渐萌芽发展。三国时期,朝鲜饮茶仅限王室成员、贵族僧侣,此为饮茶风习的初起时期,茶也用作祭祀、崇佛。新罗时代,朝鲜全面输入中国茶文化,饮茶由上层社会、僧侣、文士向民间传播、发展,并开始种茶制茶。饮茶方法主要仿效唐代煎茶法,同时也有采用煮茶法的。步入高丽时代后,茶文化进入兴盛时期,茶礼形成,从中仍可窥见中国宋代茶文化的影响。1983年,中国向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提供茶种试种,并在黄海南道临近的西海岸登岩里安家落户,这是新时代文化交流途径传播茶的继续。

       日本借以文化交流,留唐僧人、学生及遣唐使将唐朝饮茶风习、茶的种植和制造技术、茶种茶器带回国内。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共派出19批遣唐使,唐玄宗开元(713-741年)、天宝(742-756年)年间,更是遣唐使派出的高潮时期,每批遣唐使都有500多人,最多时达到651人。遣唐使中以留学生、学问僧为多。学问僧在寺院学习佛学、饮茶礼仪、种茶制茶方法。留学生、学问僧不仅带回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及典章制度,也带回了饮茶风习、茶叶茶籽,“文化的引进,并不仅仅限于制度、技术等,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也被热心地学来了。其中之一,即饮茶之习惯也被热心地学来了。”[5]饮茶作为一种雅俗,在皇族、贵族、僧侣、文人间流行起来了,“当时为中国文化所倾倒的知识界的确盛行过饮茶。”[6]《凌云集》、《经国集》、《文华秀丽集》等汉诗集中载有不少咏茶诗。对茶传日本作出重要贡献的有最澄、空海、永忠三位僧人。日本天台宗开山大师最澄和尚(传法大师)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来到明州(宁波),赴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学佛,翌年回国,带回大量佛教经典、茶籽,建立了日本最古茶园日吉茶园。空海和尚(弘法大师)于同年赴长安青龙寺学习密宗教义,806年回国,带去饼茶、制茶和饮茶技艺、茶籽。如今,在空海回国后住持的第一个寺院奈良宇陀郡的佛隆寺里,还保留有空海带回的碾茶用石碾及茶园遗迹。755年,永忠和尚来到中国长安西明寺,805年学成回国,受到天皇器重,掌管崇福寺和梵释寺。他不但热心推广饮茶,还用亲自种植、制作的茶献给嵯峨天皇。天皇饮后,龙颜大悦。2个月后,嵯峨天皇令日本关西地区依永忠的方法植茶进贡。

       宋朝、明朝是中国茶传日本的第二次、第三次高潮。日僧荣西于1169年、1191年两次来华,均带回了茶籽种植于日本。经荣西推动,日本茶产得到极大发展。明朝以后,日本开始公开大量购买中国茶籽,并不断输入中国各类茶叶加工技术。到清朝末年,日本完全掌握了炒青绿茶、蒸青绿茶、红茶、乌龙茶制茶技术,促进了日本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7]。

       新航路开辟后,中西交通得以贯通,文化交流除了陆路外,海路成为重要通道。自16世纪起,经由来华传教士、水手、使臣、商人不断将茶叶知识、饮茶风俗、茶叶饮料、茶树茶籽传回欧洲,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国,在这一持续百年的文化传播中均作出重要贡献。虽然茶传入欧洲时,并不为人们所重视,而且在相当长时间内,赞成饮茶的人与反对饮茶的人激烈交锋,但“到18世纪末,对于整个英国人民——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来说,茶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8]茶叶已经成为中西贸易的核心商品,饮茶成为欧洲许多国家一般民众的生活必需品,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些欧洲国家还在本国进行了茶树试植,其中瑞典、英国、法国、意大利、保加利亚试植失败,只有俄罗斯(含今天俄罗斯、格鲁亚、阿塞拜疆)19世纪从中国引种茶试植成功,发展了茶叶生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