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述论(1936-1942)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先明,徐勇,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 王先明,男,南开大学社会史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 徐勇,山东济宁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

原文出处:
历史教学

内容提要: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危机日趋严重之际,乡村建设思潮及其社会运动应运而起。在近代中国乡村建设历史进程中,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的历史角色和时代特征均值得关注。在众多社会组织和机构中,能够从国际视角并形成国际性影响的乡村建设组织,则当属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将其置于整个乡村建设历史演变轨迹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5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4-0010-07

       “救济农村、复兴农村二语,渐已蔚为时代潮流……国家内政,除以农村为全部施政之对象外,更有何事急于此者!”①面对日趋严重的乡村危机,20世纪30年代前后,乡村建设或农村复兴的呼声一再涌起,并最终汇聚为具有社会运动性质乡村建设运动。②其中,河北定县平民教育运动,山东邹平乡村建设运动、江宁实验县等,分别代表着不同力量,同时从不同角度切入,共同助推着乡村建设运动走向高涨。然而,在众多社会组织和机构中,能够从国际视角并形成国际性影响的乡村建设组织,则当属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

       抗日战争之前,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支持,南开大学、金陵大学、协和医学院、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六家学术或研究机构组成的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成立。该协进会旨在充分发挥各机构的优势,组织协调各机构联合合作,培养指导乡村建设的青年人才。

       学术界对此组织的研究并不充分,笔者目力所及,只有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③、刘家峰《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④、美国学者James C.Thomson Jr的《While China Faced West:American Reformers in Nationalist China,1928-1937》,⑤以及美国学者马秋莎的《改变中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⑥等论著有所涉及,但却缺乏系统梳理。

       笔者在前述学者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民国期刊、民国档案资料、私人文集与全集、私人回忆录中钩稽线索,并以洛克菲勒档案馆英文档案为参证,力求相对完整地呈现这一重要的乡村建设组织的历史运行轨迹及其影响。

       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的成立与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及当时该基金会副主席冈恩有着密切的关系。“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被有些学者视为‘美国慈善事业的黄金英雄时代’”。⑦美国内战之后,洛克菲勒、卡内基等人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同时这些具有远见卓识者也开启了美国的现代慈善事业,由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建立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于1913年,在成立之初即确定的目标就是“提高全世界人类社会的福祉”,⑧为世界文化、教育、卫生、科学及农业做出突出贡献。

       该基金会与中国渊源颇深,成立之后的第二年就积极筹划建立后来闻名世界的北平协和医学院,它的建立对中国的医学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洛克菲勒基金会实现重组并改变单纯资助医学的计划。此时中国乡村危机加深,华北地区相继出现了以定县与邹平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运动,知识界、社会团体乃至国民政府也积极致力于乡村建设运动。受此影响,该基金会开始瞩目于中国农村建设事业,这才有了“华北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的成立。⑨

       美国学者汤姆森在谈及国民政府的南京十年建设时说,南京十年固然有着许多的社会建设项目,但是由于缺乏彼此之间的合作、缺乏受过训练的合格人才,最主要是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⑩所以南京十年建设并不理想;而乡村建设也存在高等教育机构与乡村社会的脱节、地方政府对乡村建设运动态度冷漠等问题。(11)由此提出“需要一种新的项目,它建立在中国人与外国人长久的和不懈的努力基础之上。”(12)这种新的合作项目,正是在冈恩的努力下实现的,他是华北计划及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的构想者、组织者与实施者。

       冈恩于1931年6月9日至7月30日来华对中国进行了第一次调查,并写成《访问中国报告书》(Report on Visit to China),并于1932年被选为洛克菲勒基金会副主席。随后他又于1932年11月再次来华作进一步的调查。(13)

       基于这两次调查,冈恩于1934年1月23日在上海洛克菲勒基金会驻华代办处写出了名为《中国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调查报告,(14)它是启动“中国项目”的基础与计划。在这份报告中,冈恩首先谈到基金会应扮演的角色。他写道:

       如果一个人要等到这个国家有了稳定的政府和实现统一才有所行动,那么这个人或许会一直等到基金会永远不存在,才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15)

       当时国民政府所处的复杂的形势,以及许多政府机构运行并不顺畅的情况,是基金会合作的额外的原因,所以基金会在帮助稳定某些活动方面应该起到更重要的作用。(16)

       冈恩认为,为了中国的稳定与进步,基金会理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17)

       在报告的第十和第十一部分,冈恩具体阐述了中国的农村建设问题,以及他对基金会在中国农村建设上的设想。

       冈恩认为河北定县、山东邹平、河北清河、江苏无锡、安徽徐州都有适合于本地的乡村建设方法,尤其是晏阳初在定县的平教运动给了冈恩深刻的印象。各个地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它们一是缺乏合作,二是缺乏真正受过训练的乡建人员:

       一些正在形成的计划没有认识到这一最为严重的缺陷。简言之,十分公正地说,中国的教育机构并没有训练任何一定数量的熟练的将来在农村建设计划中进行田野工作的工人。诸如此类的教育也只是理论上的。其突出的后果就是缺乏有实践经验的人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