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运背后的经济发展困境

作 者:

作者简介:
邓利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 邓利娟,厦门大学 台湾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 朱兴婷,厦门大学 台湾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邓利娟,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 朱兴婷,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区域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台湾研究集刊

内容提要:

台湾爆发“3·18”学运的一个深刻背景原因是近年经济持续低迷不振。台湾经济困境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物价变动及劳动市场等方面。由于民间消费与投资增长乏力、出口竞争力明显下降、工业生产增幅小、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导致总体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造成台湾经济困境的原因,除了全球景气衰退与台湾自身结构性问题外,近年台湾经济还面临一些新问题的严峻挑战。一是区域经济整合潮流对台湾的冲击效应日益明显;二是台湾应对大陆经济转型发展乏力;三是经济振兴严重受困于政治因素。台湾突破经济困境的路径,关键在于要排除非经济性因素障碍,深化与大陆经济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大陆市场和区域整合来提高自身竞争力。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15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590(2014)06-0044-08

       一、引言

       2010年6月,两岸正式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两岸经济关系进入制度化合作的新阶段。作为ECFA后续协议之一,《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双方经过2年多的协商后,于2013年6月21日正式签署。人们原本期待随着协议的生效实施,将对深化两岸服务业合作,增进两岸民众福祉,促进两岸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协议签署后却在台湾岛内社会引发激烈争议,并在“立法院”拉锯僵持9个月之后,于2014年3月18日爆发了以年轻一代为主的“反服贸协议”学生运动,并有不少民众同情与参与,时间长达20多日,其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探讨引发这场运动的成因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香港中评社的评论较为客观及全面,其指出“此次运动的成形,归因于四个焦虑:第一,年轻人对未来缺乏希望的焦虑;第二,民众长期对政府施政能力不满的焦虑;第三,民众长期对“立法院”代议政治效率不满的焦虑;第四,对经济过于依赖大陆所产生不安的焦虑。这些焦虑已经长期存在,随时都可能爆发,只是这一次在多重因素聚合下爆发出来”。①换言之,引发这场运动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除了长期积累下来的“互信”、“认同”等两岸关系结构性问题、岛内政党斗争、各类政治人物推波助澜等原因外,上述第一、第二个“焦虑”正是集中反映了台湾民众对台湾经济现状的强烈不满。台湾《经济日报》也曾发表社论指出,“太阳花凸显台湾经济的困境”。②

       台湾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出现罕见的负增长状态,在2010-2011年短暂恢复增长后,2012年经济形势又再恶化。各方原期望2013年台湾经济能够随全球经济的复苏而达到3%~4%的增长率,结果却是险些陷于无法“保2”的窘境。在持续低迷不振的“闷经济”中,台湾民众承受着薪资倒退、失业增加、房价高涨等各种痛苦,而年轻一代更是对前途与出路充满焦虑。对于这种困境,部分岛内民众与学生简单地将其归咎于两岸关系的快速发展,并担心这种局面进一步加剧,这是“3·18”学运以两岸议题为爆发点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客观阐明近年台湾经济发展的困境,并深入揭示造成这种困境的真实原因,不仅有助于正确把握学运爆发的深层原因,还有利于辨明岛内对两岸关系发展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或非理性的思维。

       二、持续“闷经济”引发集体焦虑

       近年台湾经济持续低增长,经济增长、物价变动及劳动市场等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均不尽人意,总体经济十分沉闷。

       (一)经济增长乏力,持续呈低增长态势

       2012年台湾经济增长率下跌至1.48%,多数人认为已近谷底,对2013年经济的反弹寄予较高期待。前“经建会”主委管中闵就乐观期待出现经济增长率4%以上、失业率在4%以下的“黄金交叉”。但实际上2013年台湾经济增长率仅为2.11%。③进一步观察2013年台湾经济增长态势有三点值得关注:

       其一,台湾经济已面临常态性低增长的危机。2008-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台湾经济呈零增长与负增长。2010年台湾经济增长率达10.76%,但在昙花一现的反弹之后,又进入持续低增长状态。2011年经济增长率为4.19%,但从第1季的7.63%逐季下滑到第4季的1.18%。2012年增长率为1.48%,2013年为2.11%,常态性低增长趋势已十分明显。

       其二,台湾经济增长已低于全球经济增长水平。作为以出口为导向的海岛型经济,长期以来,台湾经济与全球经济景气联动性强是其突出的特点。然而,受到台湾自身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影响,近来台湾经济已出现与全球经济景气脱节的迹象。依据环球透视机构(Global Insight Inc.)数据,2012年与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6%与2.5%,台湾经济增长已连续两年低于全球经济增长水平。

       其三,台湾经济在亚洲“四小龙”中垫底。台湾曾是亚洲“四小龙”中的模范生,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学习榜样,近年经济持续低迷,排名已落后至“四小龙”中的末位。2013年新加坡、香港及韩国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7%、3.0%与2.8%,均高于台湾的增长率。人均所得指标台湾地区也排名最后,2013年新加坡、香港、韩国及台湾地区的人均所得分别是51460美元、37610美元、24044美元及21254美元。

       (二)物价总体较平稳,但有通货紧缩的隐忧

       物价方面,受惠于国际能源及大宗物资价格涨幅有限以及2012年台湾的物价基期相对较高的影响,2013年台湾的物价水平总体比较平稳,全年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涨幅为0.79%,批发物价指数(WPI)涨幅则为-2.43%。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总体物价指数上涨率不高,甚至为负增长,但是岛内民众却较普遍感受到物价变动对生活的压力,这主要是因为一年来不少重要民生物资价格明显上涨。2013年台湾“行政院稳定物价小组”监控的17项重要民生物资的平均物价年增长率为1.59%,但是,截至2013年12月,米价年增长率达到8.12%,创近20个月以来新高;奶粉上涨5.13%,是近20个月以来新高;鸡肉上涨12.11%,创下近两年来的新高。凡此种种,均直接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