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键词看西方美学主潮演进之四大阶段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法,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李宝静,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杭州 310000 张法(1954- ),男,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宝静(1989- ),女,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

原文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西方美学主潮演进呈现为四大阶段:一是古代以美的本质为核心建构美学;二是近代以美感和艺术为核心建构美学;三是现代以审美对象为核心言说美学;四是20世纪后期以来,生活美学、身体美学和生态型美学的兴起,使整个西方美学的路向,从区分型美学走向了关联型美学。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5)02-0037-06

       世界文化都有美,都在谈论美的方式,但只有西方文化出现了以学科的形式从理论上来谈论美的美学,虽然各个文化谈论美的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但西方文化用学科的方式来谈论美,使审美现象有了一种明确的理论形态。这一西方形态自20世纪末和新世纪以来,以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生态型美学为代表,正在产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此变化一言以蔽之,是从区分型美学向关联型美学的转变。这变化不仅对西方美学的未来,而且对世界美学的演进,都是重要的。本文从西方美学自身的历史,从西方思维的内在逻辑,来理解这一变化。以期对这一变化,有一个合理的理解。

       一、古代美学主潮:从美到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从古希腊开始,希腊人面对审美现象,大致而言,从三个角度进行了理论化的思考:

       一是形式美。这从毕达哥拉斯把宇宙的本质归结为数开始。这一哲学认为:一切事物有美,在于数的规律,就是比例。比例的希腊文是λóγοδ,此词又是希腊哲学的根本:逻各斯。λóγοδ一词包含了希腊文化中几个主要方面的含义:理由、原理、尊敬、声誉、言说、表述、点数、比例、尺度①。在这一希腊文化核心词的展开和定型中,最主要的有三点:第一,λóγοδ(逻各斯)即是“道”,具有“理性”;第二,这理性的宇宙之道又以(语言的)“言说”的方式和(几何的)“比例”的形式具体体现出来;因此,第三,逻各斯既可以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又是用正确的外形来表达,而正确的外形,就是符合比例的外形。最后这一点让人可以理解,从宇宙的整体来说,比例本身就是λóγοδ(道),从美学来说,比例是事物为美之道。因此,整个古希腊的美的事物,都是按照美的比例(或曰美之逻各斯)而产生出来的。

       二是艺术。艺术的希腊文是,其词义,近似于英文的technique(技艺)或artfulness(精技),强调作为“术”的一面。艺可以低,如理发之艺;可以中,如绘画之艺;可以高,如几何之艺。但其基础,要讲究(艺)的法则(order)和规律(rule),这里,法则和规律与λóγοδ(逻各斯)关联了起来,从艺的角度来讲λóγοδ,两大点被强调和突出:比例和逻辑。艺之中的比例和逻辑都是可以传达的,因此,mimesis(摹仿)成为艺的本质,柏拉图说:画家所画之床摹仿现实之床,而现实之床摹仿理式之床。讲的正是艺的摹仿之普遍性质。对美学来讲,亚里士多德以摹仿为本质把三种主要的艺术,诗、画、乐统一加以论述,呈现了一个艺术美的基本结构。并指出了在比例为美的基础上的摹仿为美,而三种艺术又细分为三种摹仿模式。

       如果说,毕达哥拉斯的比例呈现了美在抽象层的数的规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把数的规律引入到诗、画、乐,呈现了美在具体艺术中的摹仿原则,那么,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中对美的思考,具有更大的普遍性。这就是——

       三是美的本质。柏拉图问,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美:美的小姐、美的母马、美的竖琴、美的汤罐、美的商船和战船,以及美的言说(pagkalos logos)、美的追求(kala epitedeumata)、美的时机(eis kalon hekeis)……这些明明是不同的事物,为什么可以都叫美呢?既然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都被我们称为美,而且都认为应当这么称,那么,在这些不同的美的事物的后面,一定有一种让它们可以被称为美的东西,用柏拉图的话来讲,就是美本身(auto to kalon),用后来的话讲,就是美的本质。这样,柏拉图(其实是按照古希腊哲学的现象与本质二分的基本原则)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模式:只有从具体的美进入到美的本质,才算达到了对美的理论理解;只有从美的本质进入到具体的美,才算知道了整个美学体系。正因为这一美学的基本范式的提出,柏拉图被美国1992年出版以后不断再版《美学词典》说成是“哲学美学的创立者”②。柏拉图用了最纯正的方式(现象—本体二分)和最广阔的视野,建构起西方从理论上谈论美的框架。它把前面两种角度(形式美和艺术美)都包括了进来,而又不仅限于这两种角度,从而具有一种普遍性。正如古希腊文的kalon(美)之一字,不仅与有用的功利(usefulness)相关联,也与道德之善(moral qualities)相关联。因此,《大希庇阿斯》中,美可以用来指一切对象,在《会饮篇》中,讲了美的由低到高的层级:从具体事物的美,到形式的美;从心灵的美,到行为制度的美;从知识学问的美,到美的理式。因此,柏拉图的美学,在审美对象上,与其他文化一样,是泛化的、关联的,一切皆可为美,但在理论构架上,与其他文化不同,是具有西方特色的,即美的本质和具体的美。有了古希腊的本体—现象这一结构,有了柏拉图的美的本质这一核心,以后西方的美学,都是从追求美的本质,给美下本质定义开始,推出各个领域的具体之美的体系结构。因此,可以说,从美到美的本质,是西方美学的第一次主潮。

       二、近代美学主潮:以美感和艺术为中心

       美学作为学科的正式建立是在近代,其标志就是对美感进行科学的界定。如果说,古代的美是泛化的美,什么都可以为美,那么近代的美则是一种精确的美,只有本质地拥有美的才可称之为美。正是在对美的精确界定上,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建立了起来。怎样确定什么是美呢?英、法、德的学人各自贡献了自己智慧。英国人对美学的贡献主要在与审美主体紧密相关的taste(趣味)概念上;法国人对美学的贡献集中在与审美客体紧密相关的艺术概念上;德国人从理论的整体性给美学在学术体系中安放了严格的位置,由德国人正式建立的美学成为西方世界的普遍性学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