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3-2568(2015)01-0102-04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通常认为美学是关于美以及事物让人愉悦的品质的理论,当哲学家论起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时,他们通常将其与艺术哲学以及艺术与自然所拥有的特殊价值联系起来。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艺术和美学实践延续了过去几个世纪的方向,以更加迅速的方式扩展其领域范围。环境美学价值的诉求就是这种扩展的例子之一,环境美学已呈现为美学领域扩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更近的时期,美学仍旧被应用在其它的经验领域,如日常生活美学、饮食美学、社区美学、政治美学,还有其他一些美学。对于环境本身的理解也在加深,不仅包括优美的自然风景,而且包括城市景观和工业景观,甚至包括它们的对立面。此外,对其它文化传统中审美满足越来越多的关注,也迫使我们的思考延伸到其他领域。 美学领域的扩展对鉴赏经验提出了挑战性问题。关于审美鉴赏的传统论述在界定与阐明美学在新领域的应用所唤起的感性愉悦时力有不逮,然而范围已扩展的审美鉴赏不但要在艺术之外确认美,而且也必须将美感的范围扩大到诸如梦魇、离奇、恐怖的事物上。同时美学价值的社会与政治重要性已经被引向对这些广阔范围内价值的认知,尽管并非所有这些都是积极的。① 这些对于美学理解的挑战使学者的研究任务更为重要也更加难以把握。因为他们不仅要关注艺术和自然之美,还涵盖整个生活经验的范围,相应地,这也使得美学变得越发重要和令人困惑。这些经验的范围有何共同之处?存在着使所有这些经验模式成为美的某些因素吗?这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美学的挑战性话题。 一、美学的范围 (一)美学的起源 我相信理解美学的关键在于这个词的词源。“美学”是古希腊aisthēsis的转义,意思是感官的感性能力。亚历山大·鲍姆加登尽可能保留了古希腊的原意,在18世纪中期,他首次将“美学”定义为“通向美的感性认识的科学”,而且将艺术看作是“感性意识的完善”。②尽管美学的意义自此以后变为那些魅人或悦人现象含糊地概括,但它原初的哲学意味导致美学变成一种难以估定其规定性和本体技术性的哲学学科。更具针对性的问题是,什么是可感知的知识?我将在后面转回这个话题。 (二)艺术 不管怎样,首先让我们更为谨慎地思考美学的各个领域。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美学围绕着对艺术和自然之美的理解,美学的焦点随着时间和场合在这两者之间转换。当然,自人类文明伊始,人们对于被艺术地塑造的物品进行艺术鉴赏,最早存留下来的史前器物显现了工艺与装饰的迹象,表明这些实用物的制作在满足功能必要性之外还有意关注制作的精美。③在很多地方都存在那种看似无意刻在裸露岩层表面以及岩洞洞壁上的史前岩画和图像,还有通常在古墓穴遗址中发现的装饰物和首饰,这些均清楚地表明审美感性已经在最初的人类社会组织中萌生,即便它没有出现在我们的史前先祖中间。④ 在西方文明史中,同样早就有了关于艺术早期起源的思考和理论,起自2500年前的古希腊文明黄金时期,但直到18世纪中期,现代美学理论才从鲍姆加登的论述那里开始建立,到18世纪末,这种理论又吸纳了康德《判断力批判》这一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构想。⑤经过两个世纪的阐释,康德的观点持续占据了美学问题的首要位置。让我们简单回顾美学理解的主要原则,它宣称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审美判断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它甚至不能被归为一种概念,因为我们不能确认这种客体是否存在,而一旦将审美判断归为一种概念便意味着通向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审美判断是非认知的。这样问题就变为在我们主观的趣味判断与客体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为此康德试图去除任何欲念和其它的利害关系,仿效着那种产生科学认知之可能的无功利性,努力通过一种共通感(sensus communis)⑥来获得类似于普遍性的东西。有些人认为这种关于普遍性的观点是似是而非,如笛卡尔试图通过大脑中的松果腺体来架起主客观之间的桥梁一样,非常不自然。 (三)从自然到环境 审美鉴赏已经出现了移位和变化,即使不在理论中,也已发生在实践中。在18世纪和19世纪,人们给予自然美越来越多的关注,到20世纪,人们倾向于将焦点集中在艺术品上,最近几十年的迹象表明,不仅对自然的鉴赏在更新,而且这方面的兴趣也在扩展。当下对于环境的理解更为宽泛,不仅包括野外自然,而且包括城市和建筑风景,美学家的研究范围还扩展到了日常经验的领域。在这些领域里,无功利的审美凝视不太可能发生,解释审美愉悦的不同方法亦已被提出。⑦ 这些在艺术和审美鉴赏方面的进展破除了传统美学理论的整一性,传统美学已不能轻易适应这些变化。随着一个多世纪以来艺术方面的创新,随着鉴赏经验的扩展和复杂化,习惯性的解释框架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充分,甚至压根牛头不对马嘴。实际上,美学的概念框架已经受到挑战,包括艺术的含义,鉴赏的条件和特征,以及审美价值的范围和所在。艺术和鉴赏已经被重塑,为适应它们,美学理论也同样必须得以更新。让我们思考这些发展是如何进行的。 二、从客体到经验 (一)感性:普遍的意义——美学中感官知觉的起源→感性不等于主观主义 哲学的理解构成传统美学与非传统美学的基础,这并不奇怪。与18世纪末现代美学同时出现的是现代科学世界观的建立。自然世界经笛卡尔构建,在牛顿和接踵而至的科学探索者那里得以实施,首先向数学敞开,接下来是经验研究,而推动这一现象的是不带个人情感、客观地研究自然的能力。将自然客体化成为关键,哲学美学通过将鉴赏物客体化而进行了一场笛卡尔式的革命。艺术逐渐意味着客观物和艺术作品,自然也变成在一定距离中观赏的风景,通过流行的克劳德玻璃⑧的作用将风景画变成一种映射,组成镜子中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