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级政府为保障地方经济发展积极筹措资金,在改善民生及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GDP总值为519.3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9.82%,固定资产总投资为364.8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01%。然而在形势大好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潜在的问题。截至2012年末,全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9.7万亿,同比增长6.2%;2013年审计署第32号公告也显示,我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 859.17亿元,比前年增长62.21%,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明显出现了急剧膨胀的局面。 地方政府债务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固政权基础、公平财政分配、维护财经秩序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地方政府审计可以有效地监督财政资金的运作效率,制约地方政府行政权力,促进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的完善。为了摸清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出现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1]6号),决定由审计署统一组织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可见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将成为我国一段时期内政府审计的重心。地方政府债务具有涉及面广、层次多、过程持久、组织结构复杂等特点,因此,开展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性、准确性。要想进一步评价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活动和社会影响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就需要进行地方政府债务绩效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但是从我国审计准则的实施和政府项目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践看,我国绩效审计质量控制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方案、审计证据、审计记录、审计报告、审计整改等方面提供了一定规范化的标准,但并没有建立起一套适用的评价模型和综合分析法,使得理论和实务操作层面还存在一系列难题。因此,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绩效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工作整体质量水平显得紧迫而重要。 二、地方政府债务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特征及方法选择 地方政府债务绩效审计质量控制涵盖了政府、行业协会、审计组、审计复核部门、决策机构在内的相关机构和人员等多层控制体系,层次间通过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效益管理过程相互关联,且多为定量与定性分析。多层级、全过程的特征,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地方政府债务绩效审计质量和审计结论的评价。审计评价方法是具体构建审计结论的出发点,它对审计理论框架要素的建立和过程发展及审计结论的构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择适合地方政府的债务绩效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方法需要结合项目特征和评价方法的优势,以便实现审计目标的效果。 常用的审计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时间序列分析法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组数字序列进行分析,并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加以处理,进行引申外推,以预测未来事物发展过程和规律性的方法,一般只适用于分析对象的短期预测,但准确性差。数据包络分析法是通过保持决策单元的输入或者输出不变,借助数学规划和统计数据确定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将各个决策单元投影到数据包络分析的生产前沿上,并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它们的相对有效性。它在多投入与多产出投资项目的有效性评价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处理具有复杂因素在内的经济、管理和技术问题的方法。该方法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aty)最早提出。它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进一步分解,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该方法的应用前提是:各层的要素必须是已知的,并且条理结构清晰,能够按层次区分排列;同一层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而且各要素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最底层的指标可以被量化,并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检验;需要明确各层次间要素的影响关系。 根据地方政府债务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特征可知,地方政府债务不仅涉及层级较多,且层次间关联性强,审计过程有明显的类别划分且要素多为定性分析。因此,考虑方法的适用性和推广性,选择层次分析法能更好地降低主观干扰,建立相对稳定的模型,比较适合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绩效审计质量控制评价。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地方政府债务绩效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一)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对于层次分析法来说,是否能构建好的层次结构模型的重要性相当于是否能够完成好评价任务,该步骤既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单一指标只能对事物某一现象做出说明,很难全面反映出复杂事物的特征,为了综合地映射出研究项目的经济和社会现象,需要建立有一定联系的一系列指标层,解释和说明研究项目的主要特征。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绩效审计质量控制来说,就是将评价内容具体化,使用概括性高的关键指标评价被审内容,并将各层指标通过综合权衡,科学分析后层层分解为指标的过程,从而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