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汉字教学的“瓶颈” ——以《中国字·认知》为例谈汉字教材研究 打破汉字教学“瓶颈”是人们多年来的共同愿望。怎样才是打破“瓶颈”?我们认为,须实现以下几点:学生对整个汉字符号体系有总体的了解和把握;对汉字(字)和汉语(词)的关系有比较清楚、深入的认识并具有主动学习汉字的能力。本文以教材《中国字·认知》为例就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一是改变思路——变一味追求识字量为“温故知新”,立足于汉字汉语特点和两者关系设计认知途径;变“语”“文”并立为相互促进。二是改变设计——将练习与游戏作为教材的主体,最大限度地提高字词复现率。三是改变“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教材只是为学生了解汉字符号体系和字词关系提供认识的平台;便于学生提高认知能力、优化思维方式。希望以此推动有关教材研究的讨论及“瓶颈”的打破。 《世界汉语教学》,2015.1.130~142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四论 ——关于语料采录和加工、技术培训等问题 采录濒危语言现存口语并进行充分的转写和标注加工,是濒危语言语档建设的中心任务。在遵守田野伦理的前提下,围绕现存活态话语事件,采用多种方法,录制题材和体裁多样的口语语料,并确保录音质量符合国标二级标准。有声语料应是具有一定时长规模的熟语料。转写和标注应能较好地反映语言系统特征,并尽可能体现传统环境知识。目前,应尽快制定濒危语言口语标注规则,对国内外的转写标注软件进行测评和优选;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濒危语言口语采录和立档方面的专门技能培训,在濒危语言调查研究领域推广语言资源记录和立档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8~82 我国翻译研究现状考察 ——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0-2013)的统计与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人文社科研究整体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国家社科基金翻译类项目(2000-2013)的详尽梳理,本文发现,我国翻译研究呈现以下特点:1)以语言学科为主体,翻译研究的多学科发展趋势明显;2)研究主题日趋多元,文学体裁、典籍文献、语料库技术成为研究重点;3)重视本体与微观研究,强调文本信息的转换与阐释。与此同时,中国翻译研究也存在以下问题:1)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研究创新乏力;2)社会应用性、政策咨询性研究匮乏;3)中译外研究不足,特别是翻译效果调查与分析亟待加强;4)研究模式单一,定量研究方法不充分,跨学科研究方法待加强。由此,从指导方针、研究主题、模式与方法等方面,本文提出了中国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规划。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1.106~118 会话分析的国际研究进展:考察与分析(2008-2012) 王立非/李琳 本研究以近5年国际SSCI期刊论文为语料,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国际会话分析的研究热点与进展进行考察和分析。研究发现,1)国外会话分析论文呈逐年上升的总趋势;2)期刊类别和具体期刊的分布呈现多样化和不平衡的特点;3)研究热点包括会话修正等30个话题;4)话轮转换、序列结构、会话修正、优先结构、民族志等理论对会话分析影响较大;5)实证研究在会话分析中占主导地位,研究方法多元化,定性分析为主,计算机辅助方法在会话分析中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 《外国语》,2015.1.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