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几年来国内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新的被动表达方式,常见者有:①被小康、被自杀、被自愿、被就业、被旅游、被投票、被死亡、被失踪、被怀孕、被增长、被富有、被隆重、被潜规则、被主动、被乐意、被67%、被义务、被民意、被爱心、被奥数、被专家、被单位、被富豪等。 与一般的“被”字句不同,这些短语中“被”后面的谓词性成分并非及物动词而大多是不及物动词,甚至是形容词、副词或名词。即使有些例子中的动词短语,如“就业、怀孕”等,或许能算是及物的动宾短语,但这些短语并不隐含一个与主语同指的受事成分,异于一般熟知的被动句式。下文我们采用学界的用法,称这种结构为“被××”结构。 显然,“被××”句式违反了汉语乃至一般语言被动句式的普遍规律,也正因为如此,它引起了我们的研究兴趣。首先想到的问题就是这种结构表达什么样的语义,因为上述这些例子都不能“重构”或“还原”为主动形式,还原的结果不只是不能接受,有时甚至完全不知所云。进一步观察网上的语料,我们发现这些结构的使用都带有讽刺意味。就其语义而言可以归为三类:大多数例子具有“被说成、被认为、被当成……”的含义;另一些例子包含了“被强迫……”的语义;也有些例子隐含了一个不含达成语义的行动动词成分(与“处理、执行、弄”等相当)。例如: (1)我们又在数据上被小康了?看看刚刚公布的数字,我国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达80%,人们习惯性地怀疑是不是又被小康了。因为这些年来,不少人感觉总是在被幸福、被中产……(中国经济网2011—12—23) (2)上海李天天律师,被失踪了吗?(凤凰博报2011—06—06) (3)公安更包围主教住所,与教友和神父对峙,情况俨如诺奖颁发前民运人士被旅游。(RFI华语网2010—12—14) (4)教育部称67%公众赞成汉字调整,网友调侃被67%。(腾讯网2009—08—25) (5)我就业啦,就业啦,太兴奋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天涯论坛”2009—07—12) (6)负增长比被增长更可怕。(人民网2009—08—10) (7)看到这,我才知道我们都中了传说中的神功——“被”功,原来我们都被投票了!(凤凰网论坛2009—08—31) 例(1)中的“被小康、被幸福、被中产”意为被说成已经达到小康、幸福或中产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原来应是件好事,但实际上只是被有关单位统计为小康户罢了,其实际收入未增加。或许单位主管可以因此受到嘉奖,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不幸的,因为变成了小康就领不到政府补助款,收入等于减少了。可见不是小康而是被小康。例(2)—例(3)里的“被失踪、被旅游”指某人被说成或对外公布为失踪或去旅游了,例(4)中的“被67%”意为被教育部对外宣称为属于赞成汉字调整的那67%的公众,例(5)、例(6)、例(7)中的“被就业、被增长、被投票”就是被说成或统计成已经就业、增长或参加投票了。 “被结婚”可以有两个意思:被说成已经结婚或被逼迫结婚,分别如例(8)、例(9)所示。② (8)“请不要乱说、不要乱写。”在一次又一次地被结婚后,这或许就是无奈的赵薇的心声吧。(《南方都市报》,2009—07—31) (9)什么叫被结婚?就是男女双方有一方并不想结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又不得不结,结婚时是被动的,是违背自己主观意愿的。刘先生说,他和妻子的婚姻就属于被结婚。(《新快报》,2010—09—15) 可以解读为“被强迫××”的例子还有“被退休、被满意、被自愿”等(见黄新骏蓉2013),但这些例子在适当语境中也可表达“硬被说成××”的情境。有些例子其实指同一件事,但发展到了不同的程度就有不同的解读。例如“被捐款”可以指被别人把名字填上了自愿捐款名单,那就是被说成要自愿捐款。等到收到了账单,考虑对方的面子而决定把钱寄出去,那就成了被强迫捐款了。 “被××”中的××也可以是副词或形容词性的成分,见于下面的“被隆重”: (10)2010年11月,托尔斯泰必将再“被隆重”一次。(腾讯新闻2010—11—10) 此类例子在网络上似乎比较少见,但其能产性也不低,下文将提到一些没见过,但笔者认为可用的实例。 若干学者已指出,“被××结构”一般包含三个音节(“被”一个音节加××两个音节),我们认为这一点也是一般被动句的限制,并非“被××”结构的专属特点。也有人指出绝大多数“被××”的例子都属“短被动句”形式,不能插入施事论元,也有人认为可以插入,但比较少见。另外,学者们也都指出这种结构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事件的强迫性、非自愿性。或许这些特点以及前文所提的讽刺性(甚至幽默性)都来自同一原因:非自愿性导致无奈。因此到网上以讽刺或自我幽默的口气说出来就成了当事人纾解无奈感的一个办法。不使用长被动句,③或许是因为句子的重点不在施事而不必说,也可能受讽刺的对象已很清楚而不便明说。这些解释见仁见智,但正确与否不是本文的旨趣所在。 本文的讨论限于“被××”在句法分析与语法理论方面产生的问题,着重以下几点:1)应该给予这种结构什么样的句法分析,才能正确表达其语义内容?2)这种结构具有哪些重要语法特点?受到哪些句法分布和语义上的限制?如何解释这些特点和限制?3)就普遍语法理论来讲,这种新生结构是如何出现的?类似结构是否也可以在其他语言中出现,与汉语有何不同?4)探讨这一结构可以为词汇一句法映射理论、语法参数理论与语言演变的研究提供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