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语言研究所的沈威博士,给我发来一个邮件。邮件写道: 近期我读了王灿龙先生发表在《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的文章《“起去”的语法化未完成及其认知动因》,读后感到糊涂。王文以“起来”为例,得出了趋向动词的语法化有一个前提,经历三个阶段的结论。一个前提是:必须有“VP+
”结构的出现(“
”代表趋向动词);三个阶段是:1.
表示具体的空间位移;2.
的空间位移义明显弱化;3.
只是对前面的VP本身进行更为抽象的补说,句法上是附属成分,即体标记。我的疑问和不解有如下两点:第一,若按照王文的说法,汉语的趋向动词系统内只有“起来”“下去”和“下来”少数几个词同时满足所提到的语法化三个阶段的要求。难道绝大多数趋向动词都没有完成语法化?第二,在趋向动词系统里,“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和动词或形容词搭配范围较广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仅从个例“起来”得出三个阶段,以此作为评判趋向动词系统内其他趋向动词是否完成语法化的做法,是否妥当?(2014—8—19) 沈威本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华中师大计算机系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后来跟我攻博,2010年获得汉语语言学博士学位,留所工作。作为一位既懂计算机又有汉语研究功底的青年学者,他凭借其知识结构,提出了关于论证方法的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一 语法系统中双音趋向动词的语法化 “语法化”是个历时性概念。既是历时,便有先后。从充当述语,到用作动词后置成分,这是趋向动词系统形成的总体过程,是系统中各个成员语法化的共同特征。单音趋向动词如此,双音趋向动词也是如此。本文之所以提“后置成分”而不提“补语”,是因为认真起来辨察,情况复杂,有的肯定是补语,有的不一定就是补语。比如“昏过去”,“过去”肯定是补语;但是“跨过去”,可以说成“跨过门槛去”,“过去”是不是典型的补语,起码会有争论。但是有关问题可以另作专题研究,并不影响我们从总体上求同存异,归结出双音趋向动词语法化的基本面貌。 综观系统中用作动词后置成分的双音趋向动词,其显示方式有两种。 (一)直接后附方式。即直接用作动词后置成分。为了方便,记为“VQ”。例如:挑上来;挑上去;挑下来;挑下去;挑进来;挑进去;挑出来;挑出去;挑回来;挑回去;挑过来;挑过去;挑开来;挑开去;挑起来;挑起去。① 作为后置成分,Q的语义受到前头述语V的规约和影响。换句话讲,Q的语义随着不同的V发生大小不同的变异。以“挑过去”来说,如果“挑”读为上声,是用细长东西拨动物件;如果“挑”读为阴平,是用肩膀支起搬运。两个不同的“挑”,导致了“过去”的表义状态有所不同。再以“挑过去”和“昏过去”来说,由于“挑”和“昏”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后边的“过去”的区别非常之大。从根本上说,不同的V决定了整个系统中后附趋向动词语义的复杂多样,不可用简单化的眼光去看待。 (二)加字后附方式。即动词后边加入“得、不、了、将”,然后再出现后附的趋向动词。为了方便,分别记为“V得Q”“V不Q”和“V了Q”“V将Q”。 [甲式]“V得Q”。例如: 在光秃秃的场院上怎么能够冲得上来?(刘流《烈火金刚》)|她顶得上去,临危不乱。(张欣《梧桐梧桐》)|我不知道你能否顶得下来。(百合《哭泣的色彩》)|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如何过得下去。(莫言《檀香刑》)|仅够一股凉气钻得进来。(老舍《二马》)|什么都旋得进去。(余秋雨《文化苦旅》)|刘云可能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苏童《另一种妇女生活》)|这礼怎么送得出去?(刘震云《一地鸡毛》)|总能将无忌找得回来。(金庸《倚天屠龙记》)|不要紧,我摸得回去。(《人民日报》1985年2月12日)|传得过来吗?(王朔《枉然不供》)|就是有刀山剑林挡在前面,也能够冲得过去。(姚雪垠《李自成》)|你分得开来吗?(《人民日报》1988年3月13日)|遇上乞讨要饭的,没钱时总避得开去。(见网络文章)②|春生被打成那样了,怎么爬得起来。(余华《活着》)|楼主今天学会摩托车了,可以飚得起去!(见网络文章)③ [乙式]“V不Q”。例如: 烟叶收不上来。(李佩甫《羊的门》)|柳树太高爬不上去。(陈忠实《白鹿原》)|可她停不下来。(百合《哭泣的色彩》)|一口也吃不下去。(杜鹏程《保卫延安》)|我调不进来。(安顿《绝对隐私》)|连蚂蚱都飞不进去。(张贤亮《绿化树》)|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宗璞《红豆》)|谁也飞不出去。(陆文夫《人之窝》)|白纸上黑字是收不回来的。(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伸长了脖子好半天缩不回去。(雪克《战斗的青春》)|井水流不过来。(杨绛《干校六记》)|这样的河,我要游还游不过去?(吴强《红日》)|烟熏得眼睛睁不开来。(吴强《红日》)|那些味道早已在我的脑海中散不开去。(见网络文章)④|无论怎样也站不起来。(宗璞《熊掌》)|唱歌时有的歌我唱不起去。(见网络文章)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