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级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面临共同的难题,即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五花八门,各司各法,缺乏可操作的系统化、规范化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一些专家学者从某些行业或项目尝试构建定量标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但却缺乏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类别差异上的通用性,故其推广应用性受阻,并成为阻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发展的瓶颈。 面对这种困局,我们既不能袖手旁观,也不能盲目改革。本文提出的解决途径是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相关专业的前沿理论和相关法规为依据,分类构建基于5E内容的通用性可操作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类构建基于如下考虑: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主要是掌控着某一地区或机构、部门的人、财、物等资源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部门领导干部、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及其独资或控股子企业负责人。 上述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各成体系的四大类别评价指标与标准存在差异性,但同类的评价指标与标准主体上具有通用性和共性特征。为此,笔者试图系统地研究以这四类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为基准、围绕5E(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ss、公平Equity、环境environment)的评价内容、分类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所指的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是指为经济社会及人们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文化教育、科研卫生、社会福利及其他社会公共事业等单位或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本文力图从创新意义上修正问题和提升理论,以更加统一、合理和量化的评价标准,逐步构建一套共性与个性标准有机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提供一套相对可比与公允的度量工具。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作用越来越依赖于是否拥有通用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通过分析研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成果,发现其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缺乏顶层设计的法律制度支撑,实践中没有统一明确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可循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强调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但目前仍缺少可操作性的领导干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实务操作者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缺乏纲领与指南。经济责任审计是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在我国的一种制度创新,实质是对行为责任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领导人员)经济权力运行状况的审查监督与评价,其主要目标是促进行为责任者正确、有效、恰当的用权,保障领导干部经济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因此,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评价行为责任者经济权力运行效应和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客观要求,还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化、规范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拓展和完善我国审计理论体系的必然选择。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实践证明,科学规范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漫长、动态的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绩效管理、审计体制改革以及经济体制转型升级时期,经济责任审计立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等重要的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但也不能袖手旁观,而应是借鉴国际审计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积极有序地研究设计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二)评价内容不全面、不涉深,缺乏通用性与可比性 分析研究以往的研究成果与实践,发现审计评价理论与实践均侧重于3E评价内容,缺乏对被审计对象的组织机构资金使用、资源利用、生态建设等更深层次探究及分析,且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用性和可比性方面有所欠缺,局限性较明显,评价核心往往唯GDP论,忽视了领导干部在促进科技创新、节能减排、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环境治理、生态效益、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关键影响,一定程度上导致领导干部经济活动中盲目追求粗放外延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观和唯GDP论的政绩观。在新形势下缺乏与时俱进拓展和丰富审计评价内涵和现代审计理论体系。 (三)评价视角缺乏对经济责任审计分支及相关领域的资源整合利用,且侧重于理论层面和静态评价,忽视实证体例和动态分析评价 以往成果侧重于以财务审计为主线甚至单线主导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多种审计模式的有机整合,缺乏把公共管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相关专业的前沿理论体系融入经济责任审计中,所以,研究成果往往缺乏新意和可推广应用度。 这些不足之处正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亟待研究解决的难题。 三、构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基于审计的“管理医生”、“免疫系统”功能和治理工具,根据领导干部管理条例和公共受托责任论等理论体系的要求,在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并综合考虑财务、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公共利益)等因素,既要反映领导干部所管辖掌控的人、财、物,尤其是资源配置、资金使用情况和经营成果状况,又要反映领导干部执政业绩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和遵纪守法、环保等社会责任。 除了遵循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制度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外,在构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度量领导干部执政业绩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有效工具,在此基础上根据领导干部经济权力运行和义务履行的主观能动性及其结果来正确界定和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履职责任。因此,构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客观、全面、准确、恰当,尤其强调全面性。微观上,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反映领导干部的政治纪律、决策过程、履职效率、资产处置、财务收支和资金运行、内控能力、廉洁自律等评价内容的指标;中观上,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反映领导干部掌控的部门(或组织,或辖区)人、财、物等权力运行及组织机构绩效指标;宏观上,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反映领导干部掌控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等方面评价内容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