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图式理论视角下的视译信息加工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建华,男,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外国语文

内容提要:

本研究根据认知诗学的图式理论,对视译过程中不同文体文本的信息加工提出了相应的摘要模式。通过认知实验的方法,根据反应时、理解准确性和信息量三个纬度的评定标准,此研究发现:记叙文体视译的最优信息提取模式为题目+高频词;说明文体视译的最优信息提取模式为首句+高频词,从而为视译译员的高效口译提供了科学的认知指导。本研究把实证研究法引入认知诗学的视译文本加工研究是国内本领域研究方法的一次新尝试。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4 期

字号:

      认知诗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科学迅速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产生了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认知社会学和认知媒体学等。文学研究此时也与认知科学交叉,出现了文学研究史上的认知转向,这一新兴的学科就是认知诗学。1983年认知诗学研究的先锋人物Reuven Tsur教授首先提出了认知诗学这一概念。1992年Reuven Tsur出版了他早期认知诗学研究的成果《走向认知诗学理论》,这本著作是认知诗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虽然认知诗学这一新兴学科已经于20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诞生,为文学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和研究路径,但是,以文学研究为对象的分支学科认知诗学研究在上个世纪末并未得到学界的广泛响应。尽管如此,认知诗学的诞生和发展还是为文学研究,特别对文学文本阅读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随着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文学批评和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认知诗学研究也获得了新的研究途径和新的动力,认知诗学逐渐发展成为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用于探索文学的视角。同时,认知诗学的研究领域也扩展出不同的分支,认知诗学研究不再局限于文学文本阅读的研究,而是以文学文本阅读为手段和对象展开研究,研究的重点落在文本的文体类型所体现的文本扩展模式、写作意图、情感传递、美学特征、文本的语际转换的概念对应和文本意义的信息提取等方面。人们目前进行的认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和认知翻译学等分支学科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认知诗学研究的范围、内容和方法,也为认知诗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从认知诗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不同文体的文本视译信息提取模式差异性很值得探究。本研究运用认知实验的方法对视译信息提取模式差异性进行研究,获取定量的研究效果,从研究方法上为当前国内认知诗学研究提供参考。

      2.文学研究中的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最早的研究范围是世界和图式,而可能世界语义学和图式理论则成为其现代研究的重点形式和重点内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任何读者在阅读不同文体的文本时会在头脑中对该作品所记述的内容产生相应的心理表征,通过这样的心理表征,读者建构作者通过该作品所展示的文本结构和作者的心理认知过程。这一表征是读者在认知诗学的图式理论下形成的有关所读作品世界的语义意象内容和结构图式。关于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获取图式和世界的具体过程,有许多相关理论对此进行过阐释,其中文本世界理论是此认知过程的最为成功的尝试(魏文鑫,2012:17)。“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决定读者调用记忆和知识的原则是‘文本驱动’理论。由于文本成为一个完整的信息认知世界,而且自身的信息布局和分配呈现出相应的认知图式结构,所以文本世界理论不仅用于解释文学文本的意义和信息,还用来解释文本作者的情感,包括读者对作者自身情感及其传递特点的认知”(马菊玲,2012:2),当然,文本世界的认知还包括文本中主体之间的关系,此处所述文本主体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和相互制约的,包括认知主体识别作者、读者、叙述者和相关人物主体之间的关系。

      20世纪以来,以西方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为中心,通过文学文本的形式和结构认知,产生了阐释主义和新批评主义,这两个新的认知理论极大地推动了文体学的研究和发展;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认知转向,为文体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文体的认知发展为文学文本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使得文本研究有了认知理论下的系统性和阐释性。近几十年来,随着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语篇分析作为应用语言学的分支也得到了快速地发展,把语篇结构作为核心内容的文体学在分析方法上得到了不断拓宽和完善,这为文体学家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探讨文学语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近20年来,认知诗学在系统解释意义方面取得了进展,其主要贡献是把认知科学应用到文学阅读。认知诗学的意义解释在文学阅读中表现为文体学特点、读者心理学内容和文本语境主义等,内容不一,各有侧重,但是,其中一些研究是基于西方的传统文体学而展开,重在对文本的意义进行研究。认知诗学同样是文体学的发展的结果,为我们解释文学阅读效果提供了更好的工具(Stockwell,2002,2007;Gavins & Steen,2003)。从研究内容上看,文体学的传统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认知诗学的核心,而从研究方法上看,认知诗学本身就是方法学和文学文本研究的理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是文本世界和相关的认知图式而不是自定目标的诗学建构,它是一种体验现实主义,旨在探讨文学阅读及其感知效果。认知诗学研究是体验性的,因为它认识到只有通过感知和认知的体验我们才能认识世界,所以认知心理实验方法是认知诗学研究用来获取读者感受的有效方法(马菊玲,2012:5)。认知诗学强调文学文本内在文体结构的核心地位,在读者阅读文学文本时,文本的文体模式是不同读者的、可考量的共性,具有稳定的文体模式和上下文语义性,是进一步解释读者认知效果的关键(苏晓军,2009:7)。当读者对所读文本进行文体学特点分析时,从认知诗学的分析来看,读者仍强调不同文本之间的独特性,针对不同文本自身特性的文体学认知分析过程推动认知诗学发展的内生动力。

      认知诗学的实证研究致力于建构具有明显实验特色的研究方法。已有的认知诗学研究方法仅证实文本特征与研究者本人的认知过程的互动性,但还需要在可控条件下对这些效果进行复制,使更多读者获得互动认知能力。因此,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会通过讨观察法、问卷法或自我报告法等手段,通过对被试实验的方法获取读者的认知反应,从而获得较为可靠的文本认知实验数据。“当前出现的小组笔记博客以及最新的语料库数据积累,都是新的认知诗学的研究方法。新兴的研究方法把语篇分析和社会语言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推动了认知诗学研究的进展”(苏晓军,2009:9;蒋勇军,2009:25)。尽管认知诗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是趋势和潮流,“但是就当前认知诗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而言,大部分研究成果显然都是采用了直觉阐释的方法,而对新兴的实证研究方法应用不足,这显然是当下认知诗学研究的通病”(尚必武,2011:10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