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山汉墓竹简用字习惯考察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朋升(1978-),男,黑龙江大庆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和汉语史(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原文出处:
语言科学

内容提要:

文章从字与词的对应关系、词与字的对应关系、字与词的双向对应关系三个方面考察了张家山汉墓竹简文字资料的用字习惯,指出其用字总体上比较规范,且同传世文献的用字习惯有较强的一致性,体现了张家山汉简用字业已比较成熟和稳定;同时也指出其用字也有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如假借字使用较多、假借字与本字混用、不同词之间形体互用等,体现了张家山汉简用字仍有不成熟、不稳定的一面。张家山汉简用字所表现的习惯,跟同时代其他文献总体上也是一致的,说明张家山汉简所反映的可能是西汉初期共同语的用字习惯,而不是某一地域或某一方言的用字习惯。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4 期

字号:

      1 引言

      用字习惯,又称用字方法,是指汉语中某一词选用哪一个或哪些汉字字形来表示的习惯。裘锡圭(1998)指出:“用字习惯从古到今有不少变化……如果某种已经被后人遗忘的古代用字方法,在某种或某些古书中(通常只是在古书的某一或某些篇章甚至语句中)还保存着,就会给读这些古书的人造成很难克服的困难。”因此,研究某一时代或某一批文献材料的用字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能够提示某一时代汉字记录汉语的情况,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古书的内容,也能为研究汉字和汉语的发展历史提供证据。

      很多学者对用字习惯进行过研究。裘锡圭(2013:242—246)专设一章讨论字形跟音义的错综关系,对传世古书中字与词的复杂对应关系进行了讨论。陈斯鹏(2011)对楚系简帛的用字习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周波(2012)对战国时代各系文字的用字习惯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附带讨论了秦汉文字的用字习惯。田炜(2013)则对西周金文中字与词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研究。由此可见,学术界对先秦古文字用字习惯的研究比较广泛和深入,但是对汉代文字用字习惯的关注则比较少。有鉴于此,我们拟对汉代简牍文字的用字习惯进行研究,思路是先分别具体研究某一批文献的用字习惯,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汉代文字用字习惯的总体情况,本文是对张家山汉简用字习惯的研究。

      张家山汉简时代为西汉吕后二年(前186年)或稍后,内容包括《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阖闾》、《引书》、遣策八种古文献资料,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本文释文以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2006)和彭浩等(2007)为依据,并参考了时贤的一些论著(如刘钊2003;黄锦前2005;蔡万进2006;何有祖2006;周波2007;郭永秉2008等),为节省篇幅,一般不一一注明。

      张家山汉简用字习惯总体上比较规范,体现了汉字记录汉语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但有些词的用字情况比较复杂,有的词使用了古体字,有的词使用了一个甚至多个假借字,一个字形又可以表示多个词,字与词形成了复杂的对应关系,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下面从字与词的对应关系、词与字的对应关系、字与词的双向对应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张家山汉简的用字习惯。

      2 字与词的对应关系

      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以字为观察点,考察某一字形记录了语言里的哪个或哪些词,可以分为一字表示一个词、一字表示两个词或多个词两种情况。

      2.1 一字表示一个词

      2.1.1 用本字表示某词

      裘锡圭(2013:175)说:“用来表示自己的本义或引申义的字,对假借来表示这一意义的字而言就是本字。从词的角度来看,把一个词作为本义或引申义来表示的字,对这个词的假借字而言就是这个词的本字。”某词使用的本字从形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用字形体古今一致,即某词的用字形体古今没有发生变化。在张家山汉简中绝大多数的词使用本字来表示,如常见的“手”、“鼻”、“旦”、“坐”等,这与其他出土文献材料以及现代的用字情况相同。

      2)用字形体古今不一致,即某词的用字形体古今发生了变化。造成古今不一致的原因有二:一是张家山汉简中使用了一些新产生的或前代就已存在的异体字;二是使用了一些古本字,这些字到现在已经被淘汰不用了。

      

      ②使用古本字表示某词。使用古本字表示某词分以下几种情况:a.有些所谓古本字是正字,如“褎”与“[袖]”。《说文·衣部》:“褎,袂也。从衣声。袖,俗褎从由。”“褎”字今已不用,“袖”为当时的俗字。b.有些是更换形旁,到现在用字习惯上发生了变化,如“绔”与“[袴]”。《说文·糸部》:“绔,胫衣也。”“袴”字用例见于《礼记·内则》:“衣不帛襦袴。”《方言》卷四:“齐鲁之间谓之,或谓之襱,关西谓之袴。”现在用“裤”字,用字与西汉初不同。类似的例子还有“”与“[谳]”、“廄”与“[厩]”、“穤”与“[糯]”、“陝”与“[狭]”等。c.有的是更换声旁,形成古今字的关系,如“穉”与“[稚]”。《说文·禾部》:“穉,幼禾也。从禾屖声。”d.有的是加偏旁后起的形声字,是为了分担古本字的某些义项,形成一字分化,两个字形在其他文献中都被使用着,只是其中的一个字形在张家山汉简中没有用例,仍然构成一对一的关系,如“韦”与“[围]”。“韦”本义就是“围”,但典籍中多假借表示“皮韦”之{韦},为明本义加注“□”旁遂分化出“围”字。类似的例子还有“印”与“[抑]”、“卬”与“[仰]”、“段”与“[锻]”、“希”与“[稀]”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