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曲的美学意蕴

作 者:
刘佳 

作者简介:
刘佳,硕士,西安音乐学院管弦系讲师

原文出处:
美与时代

内容提要:

中国钢琴曲作为具有中国风格和民族神韵的钢琴作品,不仅具有形式与主题的民族特色,而且更深层地体现为形式与内容相融的美学意蕴。中国钢琴曲的美学意蕴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钢琴曲因此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并成为其表现形式之一。中国钢琴曲的美学意蕴可以概括为“水的意象”、“和的美学”、“善的追求”三个方面。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钢琴作为西洋乐器之王,如今已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特别是音乐教育最为流行的一种乐器。钢琴音乐从而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代表形态之一,乃至产生了中国钢琴曲。所谓“中国钢琴曲”,也就是具有中国风格和民族神韵的钢琴作品。这种中国风格和民族神韵在音乐形式上有一定的特点,在音乐内容上也有一定的体现。但作为艺术作品的钢琴音乐,其形式与内容必需相融无间而呈现出美学意蕴。意蕴,是深层意象与意境,民族风格与特色在美学意蕴中沉淀为精神形态。中国钢琴曲的美学意蕴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钢琴曲因此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并成为其表现形式之一。中国钢琴曲的美学意蕴可以用“水的意象”、“和的美学”、“善的追求”三个方面概括。

      一、水的意象

      中国传统中琴棋书画、山水景色、民俗风情等在各式文艺作品中都有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有很丰富的象征意义,如道德、时光等。水本身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物质,其形态有柔弱、流动、清浊、激荡、平静等特征,它一旦进入人的文化视野其内涵就相当丰富了。而意象,在哲学意义上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综合,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那么,中国钢琴作品是如何表达“水的意象”的呢?可以说中国钢琴曲的创作中体现“水的意象”的作品有很多,作者通过写水、颂水来进一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作曲家王建中的钢琴曲《浏阳河》的引子部分就塑造了流水的动力以及水的浪花飞扬的气势。作曲家通过艺术手法比如采用“装饰变奏”旋律、分解和弦伴奏、加厚的和声等将水面浪花的奔腾浩荡形象描写得惟妙惟肖。作品的尾声部分同样运用作曲技法如分解和弦、演奏手法如踏板的运用等来模仿流动的线条,营造一种水波粼粼、浩淼荡漾、潺潺流水朝向远方的唯美秀丽景象。

      

      汪立三先生著名的钢琴曲《东山魁夷画意·涛声》中也塑造出了波涛翻滚的水的意象,作者用六连音音型代表波涛的形象,加上器乐化的旋律特点及分解和弦琶音的综合运用,给人的印象是一股强大的旋律性音流,进而塑造出波涛汹涌翻滚、气势宏大的形象。

      

      钢琴曲《二泉映月》中结尾处的琶音形式,巧妙地运用钢琴的特点来模仿流水的声音,进一步衬托泉水,凸显主题。作品充满飘渺唯美的意境,神韵悠长。

      谱例3(《二泉映月》结尾流水声):

      

      除此之外,黎英海先生的钢琴独奏曲《枫桥夜泊》,也运用六连音与九连音的穿插交织,形象地描绘出水波荡漾、流水潺潺的画面,力度的变弱描绘水声的流去、浪花的消逝,给人无尽的遐想,显得意境悠远。

      那么,进一步讲,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审美观念中为什么如此偏爱“水的意象”呢?深层次的美学原因是什么呢?

      其一是因为钢琴的织体和发声特点。钢琴是一种击弦乐器,其发声短暂,虽然后来发明了延音踏板,仍然难以如拉弦乐器或吹管乐器那样奏出非常连贯的绵长的乐句。因此,中国作曲家在写作长乐句时,需要如同中国民间音乐那样“加花”或写出流畅的经过句,创造出流水落珠式的音响,仿佛是水滴,是流泉,是溪声,这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水。

      其二是中国钢琴曲创作的标题性特点。中国作曲家偏爱与水有关的题材,为什么呢?因为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往往沿用民间音乐和古曲素材,而正是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可用的资源,中国民间音乐和古曲中恰恰多的就是这一类题材,水、泉、河、浪、涛等与水有关的标题不绝于中国音乐史,且优秀作品也非常之多,完全可以用作钢琴曲创作的资源。

      其三是中国文化中对水的意象的追求,常常把水道德化、美学化。水无定形,故灵动流逸;水德润下,故彰显人格;水性至柔而能克刚,故见其坚韧精神。在孔子那里,水是时间的意象——所谓“逝者如斯”;在老子那里,水是道的象征——所谓“上善若水”。自然被人格化了,伦理被美学化了,“水”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中国钢琴音乐很自然地选取它来表达自己的音乐意识。

      二、和的美学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明大家庭中的重要一支,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和谐、中和、平和、淡和、中庸等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最好的状态,儒家观念中和谐也代表秩序,代表最高的理想追求。当然和谐之中也有中庸之道的支撑,所谓“中庸”是指对事物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为好。中国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说法,这句话体现了事物的多样而统一的特性,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它主张以开阔的视野与胸怀,以博大的气度与精神气象容纳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以促进不同事物、不同文化间的兼容并包、交相渗透。这种和谐既包含人与宇宙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正是这种博大的精神,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内化成了中国民族性格,才使中国文化以其巨大的包容力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