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码转换人际意义建构的社会认知模型 本文采取社会认知的视角研究语码转换,认为语码转换的人际意义是通过语言结构、认知操作和社会因素的交互动态建构的。本文的观点是:语码转换的“嵌入语-主导语”结构是“图形—背景”认知现象在语码转换语篇中的具体体现。通过融合语码转换中所涉及到的结构特征、认知操作和社会因素,本文构筑了一个分析语码转换建构人际意义的社会认知模型。该模型包含一个假说,即语码转换的人际意义建构假说;意义建构的三个阶段,即激活、注意和选择;引导意义建构过程的三条原则,即语码的标引原则、语码框架激活的层级原则和语码选择的象似性原则。 《现代外语》,2014.5.618~627,729 短语学视角下的二语词语知识研究 陆军/卫乃兴 本文以短语学理论为框架,以英、汉本族语为参照,以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近义词为对象,考察二语词语知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数据表明:1)交际中的词语有其特定的搭配、类联接和语义倾向,趋于构筑特定的语义韵;2)本族语近义词在上述短语单位要素特征上存在差异,可实现不同的意义和交际目的;3)学习者英语近义词的短语单位要素特征趋于相同,与英语本族语差异明显,而与共享汉语对等词的短语单位趋于一致。分析发现交际中的词语知识主要是词语的短语单位知识,词通过构建短语单位来承载意义是二语词语知识的基础;二语词语知识是母语和目标语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母语短语知识是重要的隐性知识源,影响着二语词语知识体系构建。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6.865~878 二语隐喻理解加工的认知机制研究:跨模式启动实验的证据 吴诗玉/马拯/冯新华 本文从词汇语用学角度,采用跨模式启动实验的方法,研究二语隐喻的理解加工机制。结果发现,与喻体强关联、同时又与隐喻理解相关的区别属性词,在0毫秒就被激活,在延迟状态的400毫秒再到1000毫秒,激活仍保留和持续,可见二语学习者强化了与隐喻理解相关属性的激活;与此相反,与喻体强关联但与隐喻理解不相关的上义词,虽在0毫秒被激活,但在延迟到400毫秒时,激活消失,到1000毫秒时,则发生了信息提取困难,这证明二语学习者抑制了与隐喻理解不相关信息的激活。可见,尽管二语在时间路线上与母语加工存在差别,但二语隐喻理解加工的双重假设仍获得支持,即二语隐喻的理解加工既强化隐喻喻体相关属性的激活,又抑制不相关属性的干扰。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6.889~900 新世纪以来的意识形态翻译研究 本文首先回顾和研讨新世纪以来国际译学界在意识形态翻译研究课题方面的进展,尤其是改写理论阐释缺失方面的理论新探索,分析“再语境化”、“干涉”、“行动主义”、“审查机制”、“场域”、“资本”、“惯习”等重要概念。同时探讨当前研究从抽象的意识形态层面转向更为具体的现实改革的趋势——日益复杂的翻译现实改变人们的翻译体验,同时也不断革新人们的翻译理念。在此基础上,论文反思国内意识形态翻译研究成就与不足,强调翻译实践中文本因素与文化因素的同生共存关系,认为排斥文化导向研究的主张会人为割裂翻译的全貌,不利于译学研究发展。 《外国语》,2014.6.6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