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不同社会文化、不同母语背景的非英语本族语者之间的英语交际,即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简称ELF)的语言交际,是当代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受政治、经贸、旅游等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影响,语言的使用,尤其是其所涉及的语言范式、社交语用规约、语用策略选择、语境干扰等,出现了多元化的语言语用及社交语用现象,体现出超越英语本族语标准的趋势。这给语言研究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形成了在此背景下的新的研究范式(Cogo 2012;Sewell 2013)。另外,非英语本族语的使用人数远超本族语者(Crystal 1995;Graddol 1999);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交际工具,出现了更多没有本族语者参与的状况(House 2009),以及英美标准用法以外的语言现象,尤其是一些来自非英语国家的跨语言、跨文化等多元语用表现。这是英语使用的非本族化(nonnativisation),也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研究中出现的新趋势(Graddol 2006)。本文拟探究全球化背景下ELF使用所体现的语用特征,尤其是相关研究中的语用关注及趋势。 2.ELF使用的非本族语化趋向 除英语本族语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外,英语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如下情况:第一,部分交际者是英语本族语者(NS),其余是非英语本族语者(NNS);第二,交际者都是非英语本族语者,存在不同的母语背景;第三,交际者都是非英语本族语者,但拥有相同的母语;第四,非英语本族语者用于交往的语言不是一种标准英语,却基于标准英语或受其影响,如后殖民时期的印度英语(详见Elder& Davis 2006)。第一种情况涉及英语本族语者的标准用法;第二、三种情况涉及英语的非本族语用法,包括英语的近似用法及在标准语码范围内的各种变化。第二种情况不同于第三种,前者涉及跨语言、跨文化使用者之间的英语交互,也就是不同语际之间的英语交往,如中国人与日本人、法国人与丹麦人等之间的英语交互;后者是一种语内交际,如中国人之间、印尼人之间等的英语交互;第四种情况是一种新的语言变体。 基于以上情况,Murray(2012)把英语使用分为三大区域:第一,核心区域(inner circle),包括英国、美国等英语本族语国家,代表传统的英语标准;第二,外围区域(outer circle),包括印度、新加坡、菲律宾、尼日利亚等英语非本族语国家,缘于历史、政治、宗教等因素,英语成了一种官方语言,如成为法庭、议会等特定语境中的机构性语言;第三,扩展区域(expanding circle),如法国、俄罗斯、日本、中国等国家英语仅是一种外语。可见,使用区域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已成为英语使用的显著特征,使用范围已超越核心区域的英美语言标准和社交文化规约,如奥运会、亚运会、国际贸易、国际航空管制等语境下的英语使用,说明英语的作用已超越日常语言交际,它不再是英美等主流国家的语言,日益体现出世界通用语的使用特征。 针对ELF体现的新特征,Cogo(2012)、Sowden(2012)等进行过系统研究,纠正了有关英语使用的一些错误认识,考察了其被忽略的复合性、多样性及动态性特征。据此,Cogo(2012)、Sewell(2013)等指出,ELF应被视为一系列的语用实践,ELF研究不在于识别该变体的共核特征(core features),而是探究交际过程的功能性及多元化特征。基于ELF的多样性及复合性特征,Kachru(1992)、Shim(2009)等认为ELF不可能形成一套完全单独的通用语共核(a uniform lingua franca core),也就是说,ELF不具有母语或第一语的“系统性体系”(systematic system)。因此,我们不应从“单模态视角”(monomodal approach)去看待日渐成为世界通用语的英语,具有不同母语背景的交际者之间需要相互顺应,甚至容忍多元化的文化差异及多元语用语言现象,才能实现成功交际,这说明ELF环境下的交际必然涉及文化顺同(cultural sympathy)等,需要包容源自多元文化背景的语言现象,包括语用偏离,尤其是带有说话人母语特征的英语变体,如中式英语、日式英语、俄式英语、法式英语等。人们普遍认同并重视英语本族语者与非英语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策略及其有效实施,却偏重英语本族语者视角下语言语用和社交语用标准;同时,英语学习者也往往忽略或不接受多元背景下的英语用法。 3.多元背景下ELF使用中的相互协同 在20世纪90年代,Clyne(1994)分析了ELF对具有不同母语背景的非英语本族语者的交际影响,并对国际学术期刊仅聘请英语本族语学者为论文评审专家的通用做法提出了质疑,因为这难以摆脱英语国家的评判标准、意识形态等影响,从而不利于非英语本族语作者,甚至出现学术不公。面对英语使用的国际化趋势,Kecskes(2007)指出如下问题:(1)非本族语者会在多大程度上遵循英语的使用规则?(2)现有的语用学理论能否解释ELF的语言交际,以及ELF交际双方的共有背景(common ground)、互知(mutual knowledge)等具有不同内涵的重要概念?为此,我们需要关注如何将重心转向ELF使用的语用适切性(pragmatic appropriateness)及多语文化背景下ELF的非标准语用现象的容忍性。具有不同母语背景的使用者存在不相同的语用偏好,一些程式化语言、喻式语言等可能受制于特定的语用习俗。基于非本族语者的英语使用,Kecskes(2007)发现语义固定表达式(如aftera while,for the time being,once a month,fora long time)、动词词组(如take care of,put up with,be worried about,try to)、口头惯用语(如not bad,that's why,you know,I mean,you're right)等的出现频率很高,表明非英语使用者的语言选择存在语用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