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土文獻資料看漢語字詞關係的複雜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黃德寬,安徽大學文學院(合肥 230601)。

原文出处:
歷史語言學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考察了出土文獻中漢字使用的實際情況,通過分析從“多字多詞”到“一字多詞”、“一字多詞”到“一字一詞”、“多字一詞”到“一字一詞”等用字現象,進一步指出出土文獻資料不僅反映了漢語字詞關係的複雜性,也為準確認識漢語字詞關係提供了難得的一手資料。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3 期

字号:

      漢語字詞關係的研究,是漢語史和漢字史研究的重要課題,旣涉及對漢語字、詞等基本概念的科學認識和準確判斷,也涉及詞彙和漢字系統發展規律和特點的揭示和把握。

      傳統語文學對漢語字詞關係的認識總體上還不够深入,前人辨析漢語字詞關係的成果,主要體現為歷代典籍的訓釋和字書的編纂。近代以來,隨著西方語言學理論的傳入,語言文字學界對漢語字詞關係的研究才逐步走向深入,認識也更為科學。儘管如此,漢語字詞關係的研究一直以來都是漢語和漢字研究較為薄弱的環節。學者不僅對漢語字詞關係研究的關注較少,而且在材料運用上更多的還是倚重傳世文獻和字書,對出土文獻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認識。在方法上,主要還是以靜態的描寫分析為主,依據出土文獻進行動態考察分析的研究不多,這一點當前尤其需要改進和加強。新發現的歷代大量出土文獻資料,客觀地保存了不同時代字詞關係的原貌。通過對這些出土文獻資料的動態分析考察,我們可以對漢語字詞關係的複雜性獲得新的認識,這不僅可能解決一些長期未能解決的字詞疑難問題,而且有利於更加準確、科學地認識漢語字詞關係的一般特點和主要發展規律。

      研究漢語字詞關係,可以從漢語史立場出發,著重研究詞彙系統發展是如何影響漢字系統發展的;也可以從漢字史的立場出發,著重研究漢字系統發展是如何適應詞彙系統發展的。下面,我們從漢字發展的角度,依據出土的古文字資料,通過一些字詞關係變化的考察分析,來進一步討論漢語字詞關係的複雜性問題。

      一、從“多字多詞”到“一字多詞”

      在漢字系統中,許多字的義項紛繁複雜,前人訓釋隨文而注,字書編寫兼收並蓄,使得字義系統呈現出雜亂無章的狀態。這種狀態實際上直接影響到人們對漢字形音義關係的判斷,而古代漢字的形音義關係大多數情況下也就是字與詞的關係。如:“襲”字,《說文解字》曰:“左衽袍也。”①宋本《玉篇》收列6個義項。②在古代典籍中,“襲”字實際上使用情況相當複雜,如《故訓匯纂》彙輯220多種先秦至晚清古籍故訓材料,“襲”之下收列注項多達105個;③《漢語大字典》歸納“襲”字義項也有13個;④卽便是以“擴大詞義概括性”“力求釋義簡明”⑤的《王力古漢語字典》也列出了8個義項。⑥這些代表性工具書歸納出的“襲”的多種注項或義項,表明這個字在實際使用中呈現的複雜面貌。如果我們將“襲”字最基本的義項做進一步的整理,大抵可分列為幾組:(1)名詞,衣服類,如“左衽袍”“重衣”等;(2)動詞,加穿衣服、重襲、和合、因襲、承受、觸及、揜襲、侵襲、進入等;(3)量詞,一套、一副,多用於衣服。這幾組基本義項,按照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看法,實際上包含了“襲”和“褶”兩個字的義項。古文字新材料的發現和研究進展,為我們進一步廓清“襲”字各義項的關係提供了可能。根據古文字新材料,我們認為“襲”字多種義項的形成,並不完全是字義自身的引申發展,而是由於在漢字發展過程中,“襲”字與其他相關字之間的併合造成的結果。在古文字材料中,實際上存在著三個寫法不同,讀音相同的“襲”,卽:(1)左衽袍之“襲”;(2)侵伐之“襲”;(3)重衣之“襲”。在西周到戰國時期的出土文獻資料中,三個不同的“襲”記錄的是三個不同的詞,雖然有時可能混用,但彼此之間是一種清楚的“多字多詞”的關係。後來其他兩個“襲”字形體廢而不用,取一個“襲”字承擔了原來三個字的功能,形成了“一字多詞”現象。這樣一來,上古時期存在的字詞關係就泯滅不顯了,從而使後世文獻中的“襲”字的字義系統變得異常龐雜,字詞關係難以明瞭。⑦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次”。《說文解字》曰:“次,不前不精也,從欠二聲。”⑧段注:“不前不精,皆居次之意”,“當作從二從欠,從二故為次。”⑨傳世文獻訓釋中,對“次”隨文訓釋,《故訓匯纂》收注項多達138個。⑩《王力古漢語字典》歸納為6個主要有義項:(1)次序,位次;(2)次序在後的,或差一等的;(3)臨時駐紮,停留;(4)處所;(5)至,及;(6)量詞。(11)根據這些義項之間的關係,還可以分為三組,卽(1)(2)項為一組、(3)(4)(5)項和(6)項各為一組,各組義項之間好像有字義引申關係。其實,從出土文獻資料來看,“次”也是由“多字多詞”發展為“一字多詞”的。在甲骨文中,有一個字作“”,又作“”,學者已經證明,這個字就是後世文獻中用於軍隊駐紮的“次”的原字,所以字從“”(師);西周金文和戰國楚簡中有一個“從宀聲”的“次”,應該是表示“處所”的專用字;這兩個字與“次”本來各司其職,是記錄三個不同的詞不同字,經過歸併調整,後來才合而為一,棄用其他二形,“次”於是“一字”而記錄“多詞”。(12)

      通過出土文獻資料,我們還能發現其他“多字多詞”向“一字多詞”發展的例子,如“將”也是併合分别表示“將享”“將帥”“將行”三個不同字的職能而成為“一字”記錄“多詞”的例子。(13)類似“多字多詞”併合為“一字多詞”的現象,實際上與漢字體系總體上“孳乳寢多”向“專字專用”發展的大趨勢並不完全一致,其出現的原因也是頗為複雜的。只根據傳世文獻和已有字書進行靜態的考察分析,不僅對這類現象易於忽視,而且卽便有所察覺也難以做出準確的解釋。

      二、從“一字多詞”到“一字一詞”

      漢字發展歷史中,字詞關係最引人矚目的變化,當是由“一字多詞”向“一字一詞”的發展。這種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詞彙系統發展變化在漢字系統中的表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