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历史动力观新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戴立兴,男,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政治哲学。

原文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是毛泽东历史动力观的首要观点和理论基础。群众史观是毛泽东历史动力观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毛泽东历史动力观主要包括: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革命的主体力量,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毛泽东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一方面,毛泽东是“人民是上帝”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另一方面,毛泽东的人民动力观贯穿毛泽东思想的各个方面。毛泽东历史动力观的当代启示意义主要在于: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宗旨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关系,必须始终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必须密切党群关系。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1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14)06-0041-08

       毛泽东高度评价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是毛泽东历史动力观的首要观点和理论基础,点明了唯物史观的精髓之所在。

       一、毛泽东历史动力观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之前,人类相信的是英雄史观,误以为是所谓的“英雄”、“豪杰”创造了历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后,人类才第一次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群众史观,是毛泽东历史动力观的理论基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的发表,是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史观形成的标志。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思想。“工人才创造一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3],这些论述构成了《神圣家族》一文的核心思想。在这篇文章中,两位经典作家对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鲍威尔等的错误思想展开了批判。他们反对青年黑格尔派所坚持的英雄史观;认为社会历史事业的真正参与者只能是人民群众,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从物质和精神关系的基本问题出发,坚持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相反,批判所谓的“自我意识”。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无产阶级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消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其后,马克思恩格斯又陆续发表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分别又对群众史观进行了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论述,更加充分地体现了群众史观的精神实质。

       列宁思想中同样含有丰富的群众史观内容,特别是在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人群众的关系问题上取得了创造性的思想成果。其一,批判了旧的历史理论轻视人民群众活动的观点。列宁指出:“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4]其二,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积极创造者”身份。列宁指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这样说过。……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象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5]其三,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主要力量。列宁指出:“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没有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时期的表现时所说的那种‘冲天’的决心和本领,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6]其四,充分相信人民的力量。在建国初期,列宁对人民群众参加战争的积极性和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伟大力量给予了充分肯定。列宁说:“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7]其五,正确处理阶级、政党、领袖与群众的关系。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应当把联系和服务群众作为自己的宗旨;既坚决反对英雄史观,又充分肯定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

       1920年下半年,毛泽东开始接触到《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等著作,这些著作对毛泽东历史动力观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自此以后,毛泽东逐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特别是确立了“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8]的思想。他认为,希望劝说剥削阶级“回心向善”是不可能的事,只有俄国式的革命是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而且在认定这是唯一能够“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真理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9]。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在历史观上,毛泽东“人民创造历史”的信念异乎寻常的执着。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从来就认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只能依靠人民群众”[10]。毛泽东对权力本源的理解是一贯的,他反复强调:“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几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我们代表了无产阶级,代表了广大群众,打倒了人民的敌人,人民就拥护我们。”[11]在价值观上,毛泽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在为民谋利方面,毛泽东把共产党视为人民解放事业的工具,认为这种工具完全从属于人民,这是共产党不同于“圣贤君子”的突出表现。因为,“圣贤君子”的道德风范主要体现在同情、关怀弱者的情怀上,而共产党的道德规范是只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阶级观上,依靠群众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毛泽东比较早地注意到了革命的“敌与友”的问题,比较深刻地注意到共产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以后,沿着唯物史观这条线索,毛泽东历史动力观进一步得以丰富和发展起来。在政权观上,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史观的思想,创立了完整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在他看来,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才是中国人民真正需要的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可以将拥有无限创造力的人民群众组织发动起来,人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并发挥出自己无限的创造力,为自己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精神财富。

       可见,毛泽东历史动力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动力观,群众史观是毛泽东历史动力观的主要思想来源。

       二、毛泽东历史动力观的核心思想

       对于是“奴隶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个根本问题,1944年1月,毛泽东在给评剧《逼上梁山》编导者的信中写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南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12]毛泽东历史动力观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