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以下简称IIA)密不可分。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内部审计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抉择。诸多热点问题亟待解决:内部审计的范围将会继续拓宽还是面临缩减;内部审计的业务重心是风险导向的管理审计还是坚持传统的真实、合规为导向的财务审计;内部审计的定位是查错纠弊还是增加价值……对于这一系列问题,IIA进行着持续的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见解。 为了进行更为深入的内部审计调查研究工作,1972年知识共同体(Common Body of Knowledge,以下简称CBOK)研究项目组成立,在IIA研究基金会(IIARF)的支持下,由其所属不同小组承担多个研究课题。 此前,CBOK共进行了五次调查研究。1972年,CBOK在美国进行了第一次小规模的内部审计调查。之后,又于1985年、1991年、1999年相继发布了三次地区性的内部审计调查报告。2006年年底,CBOK发布了第一份全球范围的内部审计调查(The IIA's Global Internal Audit Survey)报告。2011年初,作为CBOK的第六次调查研究也是第二份全球性调查,“2010全球内部审计调查”(The 2010 IIA Global Internal Audit Survey)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了107个国家,有效问卷总数超过13500份,并最终形成了五份综合性调查报告。它们是:《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nal Audit Activity》[《内部审计部门的特征》(报告一)],《Core Competencies for Today’s Internal Auditor》[《当今内部审计师的核心能力》(报告二)],《Measuring Internal Auditing's Value》[《衡量内部审计的价值》(报告三)],《What’s Next for Internal Auditing》[《内部审计展望》(报告四)],《Imperatives for Change:The IIA's Global Internal Audit Survey in Action》[《势在必行的变革》(报告五)]。这五份报告由国际内部审计界的著名学者和从业人员共同编写而成。这些报告从不同的视角回答了国际内部审计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 “2010全球内部审计调查”基于大量真实有效的实证数据,用图表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直观地呈现了数据结果。它客观地分析了国际内部审计实务的现状,并对行业的未来进行了独特的解析,是内部审计战略规划和决策的宝贵资源。“2010全球内部审计调查”的问卷设计也具有延续性,调查所使用的问题建立在2006年的调查基准之上。因此,调查所形成的五份综合性报告既有截面数据,又有纵向比较数据。通过众多结果统计和图表分析,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可以对2010年与2006年数据进行比较和趋势分析。 二、国际内部审计现状 (一)内部审计增值模型的设计与应用 自从2001年IIA提出内部审计增值的概念以来,国内外学界和实务界对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已达成共识,并从价值链、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不同视角,展开了对内部审计价值相关理论基础的探讨。但是,查阅近几年的研究文献之后,我们发现学者们探讨的关注点主要还停留在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是什么的层面上。实务界亟须应用价值增值理论来设计内部审计制度、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但是现有理论却无法在如何计量价值、应用其来指导实践上给予帮助。 而在此次研究报告中,IIA基于数据分析得出了一个具体的、基于七要素的内部审计增值概念框架。IIA在2011年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明确阐释了“增加价值”的意义。基于这样的理论研究,在《衡量内部审计的价值》(报告三)中提出了具体的内部审计价值概念框架。CBOK认为,内部审计部门的价值由它为组织带来的价值决定。内部审计服务的效用情况取决于部门的可知贡献,内部审计部门创造的“可知价值”代表了其对组织的价值。而这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包括组织的特点、内部审计部门的特点、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衡量以及内部审计服务的执行情况。此外,在分析内部审计的价值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法律法规,公司治理结构和受访者特点)。最终CBOK在报告三里,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阐释内部审计与其“可知价值”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概念框架(如图1)。 (二)将平衡计分卡真正引入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
IIA提出内部审计增值概念后,效果性不再是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唯一要素,基于效率性、经济性、效果性的内部审计绩效概念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内部审计部门实施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可以更好地关注部门的增值服务活动和其他企业战略,不再是单一的评价效果性,有助于内部审计更加高效的运作和为企业增加价值。然而,当今实务界在评价内部审计时,更多考虑效果性,也就是审计的产出。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也局限于此。内部审计到底如何体现其价值,在实务界还应该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存在,这种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国内外学者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目标管理法(MBO)、关键绩效指标法(KPI)、经济增加值(EVA)以及平衡计分卡(BSC)等。而近10年来,不断有国内学者将平衡计分卡理论引入到内部审计绩效研究却难以获得实质创新,仅仅以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为主,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使用Ziegenfuss(2000)的25个经典绩效指标,没有能将我国企业特点植入内部审计绩效衡量里。在理论的更新上,我国学者也没有采用平衡计分卡最新理论前沿,大多停留在平衡计分卡早期的维度设计和绩效指标选择阶段,对于之后的战略中心型组织、战略地图、组织协同等思想几乎没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