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阿多诺美学观谈卡夫卡作品“不完美”的美学价值

作 者:
陈思 

作者简介:
陈思,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原文出处: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通过对阿多诺美学理论的解析,试图探索卡夫卡写作时所展现出的一种强制性、变态性的美学感受。为了“舍美求真”,卡夫卡倡导负面美学观似乎正是对传统美学与价值观的寻衅。而他也总是积极投入晦暗的文学世界,这也表现出他面对艺术、身处俗世的无望与迷惘。循此而观,这种反传统的美学观念也反映出了传统美学价值追求的缺失。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J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14)06-0114-03

      传统美学赋予“美”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美的事物不仅涵盖了“和谐”与“高贵”,更主导了其他与之相反的概念和形式,使之为美所用,为美存在。但凡不容于美的思维、价值、观察或事物,在传统美学中,无不受到操控、扭曲、贬抑、排除,并背负着令人不解、意义卑微、荒诞诡异等罪名。而作家卡夫卡在传统意义上来说就不是一个唯美是从的人。正因如此,也没有人用“美”来形容卡夫卡的笔下乾坤。但是,也没有人否认卡夫卡的作品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换句话说,其实“美”不一定全部都有吸引力,有吸引力的也不一定全部都是美。这种与传统的美学价值观相违背的美学体验正是卡夫卡所提倡的写作态度,也是一种探测自我定位、活化存在感受、质疑生命意义的程序。对此,阿多诺在他的美学理论中也有解释。他认为,在纯净的传统的美当中,与此悖离的将全然归于寂静,此类的消解对于美学以外的事物是致命的。

      一、对阿多诺“不完美”美学观的理论探讨

      即使现在非传统意义上的美得不到众多美学家认可,但没人否认其传统美学仍然需要“丑”这类负面元素来成就“美”,或者说是需要以那已然被既有形式法则所整合的“丑”作为对照与陪衬,并相对于题材而为其佐证。“美”也许执著于制造张力的效果,但这种张力乍看之下也仿佛与和谐、均衡格格不入。然而正因为这种干扰的穿插,使得最终获得的美的均衡与和谐越发的可贵,就更高层面而言,题材所彰显的“美”也就更为高贵。因此,“丑”这类负面元素正是“美”学目的的手段;也只有在此前提下,“丑”和它的同类才能组成艺术元素。

      有鉴于传统美学的虚伪本质与一些不合时宜,阿多诺驳斥传统美学的正统性,揭发“美”的强制性与变态性。他表示,艺术所要追求的,正是它所压抑的。而艺术所压抑的除了那些背离了“美”而“全然归于寂静”的“丑陋”、“令人恶心之事物”、“肉体上令人反感之事物”、“粗鄙之事物”、“不和谐”、“残酷之事物”[1](P219)等等负面价值之外,还有它们所反映的符号系统与世界观。

      这类负面价值不仅是美学议题,也与道德哲学不可分割。阿多诺正是结合负面美学思维与道德哲学观的先驱之一。他由社会学的观点出发,主张在人性的丑陋中探测美学与道德哲学,刻意强化丑陋人性的“告发”潜质与功能。在《道德哲学的问题》里,阿多诺指出:“当今道德哲学的位置较可能在对不人性事物的具体告发中寻得,而较不可能在冷漠而抽象的人类存在定位之上。”[2](P15)而他透过《美学理论》也明白揭示:艺术必须以被视为丑陋而遭受诋毁的事物为职责,不再是为了整合它,淡化它,或为了借助那比所有令人厌恶的事物更令人厌恶的幽默,使它抵消存在,而是为了在丑陋中告发那依照自己的图像制造并复制丑陋的世界。[3](P164)

      “告发”之所以富含深意并能发挥作用,在于丑陋或者不人性等相关负面价值如前所说的受到了压抑,以致正面价值及借之延伸出来的事实与真相成为欺骗与虚伪的伎俩。

      换句话说,传统“美”所制造的表象与假相,不论是以乌托邦的形式,或者是以升华或超脱世俗的程序,或结合意识形态的操控,都掩盖了真正而超然的事实与真相。其实“真”的追求既然无法透过“美”的形式与内容达成,是以在求“真”的诉求下,“美”逐渐失去信赖,违“美”俨然已经成为了疏离手段及对“美”的抗议。随着“不美”的扶摇直上,“不悦”就成为了必然,而“美”以外的关照与价值更能逾越原来定位。为求“真”而在负面价值中翻搅,因而日渐普及。尽管在现代美与不美、正面与负面等价值之间的边界愈来愈模糊,其间的灰色地带也越来越宽广,但我们所要警觉的是,负面价值为了避免重蹈传统美学的覆辙,应当汲取“美”的教训,跳出它的限制,包容与己相悖的范畴,从而追求真正的“真”与“美”。

      因此,为颠覆“美”的倨傲与独断,阿多诺立意挑战既有的美学典律,为那些被压抑和被否认的负面价值正名。过去与“美”相违背的负面元素,抵触主导作品的形式法则,如今也咸鱼翻身,在现代艺术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与质地,继之而起的是其美学意义的赋予,不论是在美学层面上或者是在社会、道德面上也一并受到了质疑。

      二、从阿多诺美学解析卡夫卡作品的“丑陋”美学元素

      我们在第一部分已经诠释了现代艺术的美学认知应该是为了“舍美求真”而倡导“不美”的负面美学观。因为后者可以避免被“美与高贵”的外表蒙蔽,使得事实与真相拨云见日。这也就不得不提到与阿多诺有着同样反抗传统美学精神的作家卡夫卡。他正是这类理论认知应用于具体实践的开路先锋。他的作品更是将这种认知发挥到极致的典范。

      卡夫卡笔下人物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生活在一种怪诞的、充满矛盾和变形的世界里,有着底层小人物的惶恐不安和那种渴望明天但又看不到出路,遭受质疑与压迫但又无力挣扎反抗的态度。比如《一个梦》里的死亡陷阱,主人公约瑟夫·K凝视对方对自己架构活埋过程。他虽不知道自己何罪之有,但却明白一切已经回天乏术,因此选择默默承受,甚至主动协助挖掘坟墓。不为自己申辩,不视自己无罪,不自觉含冤,认定自己的结局,坦然受死。这不难看出是卡夫卡蓄意用这种态度来挑战死亡,消磨生命。又如《一位饥饿艺术家》里的主人公,盲目执著于饥饿艺术导致最后临死前被人像烂掉的干草一样遗忘。而他最初选择饥饿的原因竟是他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他认为好吃的食物。而若以饥饿艺术家的行为来检视卡夫卡本人,其文学意图的背后,依他个人所见,仅仅是一种可笑的坚持。饥饿艺术家透过表演来冒险赌命,最终是否真的死得其所,也许无法盖棺定论,然而在卡夫卡心中,饥饿艺术家的孤寂末路与凄凉衰亡无疑已为他个人的艺术生命预下定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