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0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12(2014)05-0055-06 当代西方的神经美学是一门兴起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新兴交叉性前沿学科。它具有日益庞大的复杂体系,其研究类型包括理论与模型研究、实验与测量研究、计算与模拟研究、临床行为研究等多种内容。其中,实证研究既是支撑基础理论的科学基础,也能为计算与模拟研究及临床行为研究等提供信效度较高的技术参照系,有助于哲学、艺术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界深入理解日渐复杂的人类智慧活动所依托的心脑结构基础、功能标识和信息效应,还有助于推动审美认知的深化和审美教育的生活化进程。 自从18世纪以来,不少哲学家、心理学家和艺术学家们便开始探索审美经验的神经机制。20世纪90年代,伦敦大学的泽基教授和加州大学的拉亚德兰教授开拓了对视觉神经美学的首次研究。他们的理论研究对当代的美学、心理学和艺术学等诸多领域正在产生着日益重要的深刻影响。 泽基等认为,由于人类的艺术活动与审美行为都需要借助大脑而进行、艺术特征及审美价值等认知心理产物都可以在大脑之中找到相应的神经对应物,因而神经科学有助于为人类打通科学与艺术之隔膜提供客观中介。他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大脑的研究,来解释审美价值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美感形成的真正来源又是何物、美及审美活动的本质何在等千古难题。泽基教授指出,新生的神经美学领域从研究基本知觉过程起步,探索艺术创造性和艺术成就的神经基础,它终将揭示那些已被艺术家凭直觉成功运用的审美体验“法则”。[1] 神经美学的实验研究主题侧重于艺术创造与鉴赏活动的神经机制。该研究试图回答下列问题: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是否需要特异性的神经基础?艺术创造与科学创造的大脑基础有何异同?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的大脑基础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心理学研究,考察脑损伤或神经系统退化对艺术创造活动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采用无损伤的脑成像和脑电技术来检测正常活体操作艺术创造力任务时所激活的神经区域。[2] 另外,用来定量精细分析大脑在审美过程中的神经生物化学变化特征的神经递质—激素—调质检测方法,近几年也逐步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并在神经美学领域取得了一些新颖深入的进展,从而为人们理解审美经验的大脑特征做出了很多实证性的贡献。[3] 一、视觉艺术的神经美学研究 神经美学主要采用无损伤性的脑成像、脑磁图和脑电技术,来考察与绘画艺术欣赏过程有关的审美知觉、审美情绪和审美判断等活动的神经基础。此类研究主要是从绘画作品本身的特点出发,通过比较美与不美的绘画作品,以此探索与绘画艺术欣赏有关的脑区;进而通过比较不同加工任务的脑区激活情况,以此探讨绘画艺术欣赏的神经机制。 泽基等借助功能性核磁共振实验发现,人类的视觉表象认知、色彩肌理加工和运动特征理解等活动,并不是在V1、V2和V3等初级视觉皮层进行的,而是主要发生于联合皮层的V4、V5区以及位于前额叶的眶额皮层等高阶皮层。其中,V4区主要负责加工静止抽象的彩色视像元素,而V5区则主要负责加工处于运动状态的黑白视像元素;它们需要进行相互映射与信息整合。新颖的色彩加工过程中,大脑的背边侧前额叶被显著激活。[4]这提示我们,人脑的前额叶在色彩加工过程中体现了重要的联想、想象、判断和学习作用,从而为人的色彩审美提供了高阶水平的情感价值定位与智性阐释框架。 瓦塔尼亚及戈埃尔指出,当人们欣赏美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面部并做出直觉判断和情感体验时,其大脑的眶额皮层、扣带回前部、左右侧脑岛、视觉联合皮层等部位,分别获得了高水平的激活。[5]查特吉的实验表明,当人们观看那些具有极强吸引力的摄影、雕塑或绘画作品时,其大脑中的奖赏—回报系统得到了高水平的激活,其中包括眶额皮层、伏核、腹侧纹状体和杏仁核。[6] 其原因在于,眶额皮层与背侧纹状体被激活,反映了主体针对富有吸引力的面孔所产生的情感效价:对视觉奖赏的情感期待及效价;扣带回前部和腹侧纹状体被激活,则反映了视觉艺术的奖赏信息对人的情感欲望的满足程度。 缪娜等人的时频分析结果表明,美与不美的刺激在刺激呈现后400ms出现显著差异;无论哪种刺激,被试判断为美与不美的刺激均在400—900ms引发左侧背边侧及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更大的激活。无论是美的绘画还是复杂的美术作品,都会显著激活人脑的眶额皮层。[7] 那么,绘画艺术是一种视觉刺激,它与来自其他通道的刺激(如音乐)的审美欣赏是否存在相同的脑基础,是否存在独立于不同刺激通道的特异性脑区负责审美欣赏活动?为此,石津(Ishizu)与泽基(Zeki)2011年开展的一项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无论是听美的音乐或看美的绘画,内侧眶额皮层区均出现更大的激活。研究结果揭示,内侧眶额皮层可能是独立于刺激通道的、负责审美加工的特异性脑区。[8] 帕里斯的实验表明,与绘画相比,照片更容易激发观众的审美同情及接近行为——其神经对应物包括扣带回前部、腹内侧前额叶正中区及脑岛;而绘画作品则更容易激发观众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判断行为——其神经对应物包括背外侧前额叶正中区及前运动区。而用来描绘人类行为的电影闪跳镜头,则能有效激活观众的前额叶正中区。[9]这是因为,该区有助于主体判断并推测他人的意图和动机、体验他人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