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抗日根据地的民兵、自卫队

——以太行根据地为例

作 者:
姜涛 

作者简介:
姜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抗日战争研究

内容提要:

太行根据地1941年前正规军思维较强,民兵、自卫队发展缓慢。1941年转入对日持久作战后,太行根据地便逐渐转变思路,加强民兵、自卫队的工作。民兵、自卫队的动员与组织体现着基层中共权力架构中军事、生产与阶级斗争的有机结合。人民武装事实上成了根据地权力结构的一部分。通过民兵、自卫队这座“桥梁”,中共可以更加稳固地掌握基层政权。抗战末期,随着日军颓势日显,太行根据地的民兵、自卫队逐渐从战略防御性的、分散的转变为具有进攻性、半集中性与战勤性等特点的武装力量,开始了由抗战向为国共内战准备的转型。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抗战八年,中共的军事与政权力量迅速发展。军事力量是中共得以在与日伪军、国军乃至土匪的对抗周旋中生存下来的关键因素。尽管如此,无论与日军还是国军相较,中共军队的规模、正规化程度等都相去甚远。但是,中共武装有其独特的一面,即正规武装只是其军事力量的一部分。除八路军、新四军外,中共还掌握有地方武装、游击队与大量不脱离生产的民兵、自卫队(抗战后期统称“人民武装”)。①在理论上,根据地内16岁至55岁的村民皆应编为一般自卫队或妇女自卫队②队员,实际则无法达到真正的“全民皆兵”。③在民兵出现前,除一般自卫队外,较巩固的根据地(如晋察冀、太行)还有自卫队的骨干——青年抗日先锋自卫队与模范自卫队。这两种自卫队规定由符合年龄要求的村民“自愿”加入,人数较少。④一般自卫队主要任务是维持根据地内治安,担任抗战勤务,而青抗先、模范队则进行独立自主的作战或配合主力作战。⑤1939年9月,晋察冀根据地第一个提出组织民兵,将之前的青抗先、模范队纳入到民兵组织中。⑥名称的变化有显著的意义,将“自卫”提升为“兵”,不仅能突出军事性质,明确民兵与一般自卫队“战斗”与“勤务”的分工,还能更有效地动员自卫队骨干分子加入地方武装与主力部队,为志愿兵役制向义务兵役制的转变打下基础。⑦

       不过,虽然统一了名称,但此时青抗先与模范队在组织上依旧独立。模范队一般由农救会掌握,青抗先则属青救会。另外,一般自卫队亦属农救会,妇女自卫队则属妇救会。直到领导各级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⑧成立,才将各群众组织(农救会、青救会等)对民兵、自卫队的领导权集中。此后,民兵、自卫队的管理与军事指挥分别由各级武委会和各级队部负责,各救会基本只发挥动员机关的作用。⑨“青抗先”与“模范队”两词也不再于文件中出现。

       在革命史的表述中,民兵、自卫队是民众自觉起来抗击侵略者的武装力量。他们不仅作战英勇果敢,而且主动向党靠拢,具有一定的政治觉悟。然而,对于广大普通群众而言,加入民兵、自卫队这类半军事组织毕竟承担着战争伤害与农事难以顾及的损失。事实上,民兵、自卫队的出现与发展主要是依靠中共细致入微的动员与组织。从现有研究看,我们对民兵、自卫队的历史认知还远远不够。⑩笔者力所不逮,本文不奢求面面俱到,而是从太行根据地武装结构变化的角度切入,就生产、阶级斗争、政治军事教育在民兵、自卫队的动员与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展开分析,力图展现与单一革命史叙述不同的中共乡村基层武装的图景。

       本文所要考察的太行根据地在冀豫晋省委时期(11),便开始在各地组建游击小组(12)、自卫队。1940年8月,太行根据地效仿晋察冀正式成立统合青抗先、基干队的民兵组织。1941年4月,全区开始筹建领导民兵、自卫队的各级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13)1942年初,太行的民兵、自卫队已基本被纳入党在根据地基层日常工作的轨道。问题是,太行这一中共在抗战初期便逐渐掌握的根据地,为何至1940年才开始组织民兵,至1942年民兵、自卫队工作才逐渐走上轨道?笔者认为,民兵、自卫队的动员组织的起伏与其外在环境,尤其是根据地军事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体现出来中共的思维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在单独考察民兵、自卫队的动员与组织之前,有必要对1941年前太行根据地内军事武装结构进行动态的考察。

       一、1941年前太行根据地的军事武装

       1937年12月,刘伯承曾形象地说,如果基干军队是骨、游击队是筋,那么自卫队即是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根据地的武装优势。(14)然而,至少在1940年以前,自卫队还远远未能发挥刘伯承所说的“肉”包裹“筋骨”的作用。太行地区的军队与地方的注意力多在尽力扩大主力军上,而扩兵来源以组织、收编游击队,升级自卫队为主。1938年3月20日,冀豫晋省委在关于建立太行根据地的会议报告中指出,“应把自卫队看成是补充游击队以及正规军的最好的渊源”。(15)同年10月,武汉陷落数日前,为防备日军对华北的扫荡,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部与晋冀豫区委召开主干联合会。会上,晋冀豫区委书记李雪峰指示“从自卫队中动员大批人员参战”,为此,“各县设军委领导”,以动员补充军队。(16)1939年上半年,晋冀豫区民运干部会议的结论中明确提出“主力第一”,“克服本位主义观念”,并要求:

       全力加强自卫队的工作及游击小组的工作。自卫队是群众武力储蓄的场所,是动员武装的直接泉源,党要动员群众的及党的积极分子到自卫队中去,加强领导,健全政治教育,同时不断地创造繁殖游击小组,经过他们动员到主力军去。(17)

       虽然提出要加强自卫队、游击小组工作,但以中共革命历史中屡次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可以想象读到前引文件的下层党员更易从自卫队、游击小组补充主力兵源的角度去解读。

       事实上,这种重视正规军补充,轻视游击队、自卫队的现象可能并不是太行根据地的个别情况。(18)有学者认为在1940年前,中共中央对军事斗争形势判断较为乐观,因而站在全局的角度鼓励各地扩大主力部队。(19)而具体到地方上,根据地党政领导可能还有另一层考虑。八路军开赴前线后组织了大量游击队,包括收编部分溃兵与土匪,时间一长游击队泛滥,质量低下。这引起了当地军事将领的重视。1939年春,各根据地便先后提出整军计划,编并、提高游击队。(20)这一方面反映出游击队的薄弱,另一方面更体现出根据地对正规军的重视与依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