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0.1 义净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简介 义净,唐代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山庄人,俗姓张,字文明,生于唐贞观九年(635年),卒于先天二年(713年)。义净是他出家后的僧名。义净是我国佛教史上的著名僧人,同时又是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他最重要的贡献是翻译了大量的律部经典,其中主要是“根本说一切有部”这一佛教宗派的戒律,包括《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等,共18部198卷,约165万字。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以下简称《毗奈耶》),其中的“根本说一切有部”为小乘二十部之一,乃佛教派别名称,是佛陀灭后上百年,由上座部分出。“毗奈耶”即戒律。该律由唐代高僧义净译出于长安三年(703年),共50卷,约43万字。《大正新修大藏经》刊于第23册,经号1442。 0.2 《毗奈耶》的研究价值 汉语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三期。在实际研究中,中古汉语研究者往往把目光集中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或也至隋代),而近代汉语研究者则多把考察的起始点定于晚唐五代。位于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转变过渡时期的初、中唐,则鲜有学者专门加以关注。然而,初、中唐属于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的转型时期,必然有一些转型时期的特殊表现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初、中唐汉语还是整个汉语历史发展演变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我们要对汉语史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也离不开对初、中唐语言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 口语文献材料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础。但总体说来,初、中唐可用的本土口语文献材料并不多。目前,学者们所使用到的初、中唐口语文献主要是王梵志和寒山、拾得的诗及《游仙窟》等少量作品。相比这一时期本土口语文献的缺乏,佛经文献的数量却非常丰富①,尤以义净的译经最引人注目。义净译经总量庞大,总字数超过200万。所译佛经译者明确,目前尚无异议,而且年代可考。王邦维先生(1996)对义净译经进行了详细的考订,每部作品的时间甚至可以精确到月日。 在义净译经大量制戒缘由的故事里,衣食住行、市井买卖、詈骂殴斗等内容无所不包,不仅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日常生活,具有正统文献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还包括了丰富的口语成分,口语化程度非常高。尤其在本土口语文献缺乏的初、中唐,义净译经更值得我们重视。 本文以《毗奈耶》中用法十分丰富复杂的两个词“他”和“将”为例,详细地考察这两个词的用法,尤其是与前后历史时期相比较处于中间过渡阶段的用法,如“他”作为三人称代词、“将”作为助词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发展变化。这一阶段是三人称代词“他”和助词“将”发展的重要阶段,如“他”作主语、“将”出现在“V将趋”和“VO将”结构中等,都在《毗奈耶》中看到很典型的用例,而以往的研究由于语料的限制,对这一阶段发展过程的描写十分粗略。本文一方面利用《毗奈耶》的用例,对这两个词在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做更为精细的描写,另一方面也藉此说明《毗奈耶》的语料价值以及其代表的初、中唐语言在汉语发展史中所起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1.1 《毗奈耶》中的“他” 1.1.1 《毗奈耶》中“他”的使用 《毗奈耶》中的“他”共788例。137例“他”仅是单纯词中的音节,不具有称代作用。以“伽他”(或“迦他”)为最多见,共132例。另有“怛侄他庵”、“劫毕他果”、“呾他揭多”(或“怛他揭多”)、“他化自在天”等词②。 此外651例则有旁指代词164例,旁称代词473例,第三人称代词14例。《毗奈耶》中“他”的语法功能齐备,做定语289例,宾语154例,主语106例,兼语79例,同位语23例。 1.1.2 “他”的用法类别 1.1.2.1 旁指代词 1.1.2.1.1 “另、别的、其他的”义,共158例,如: (1)(苏阵那)便舍亲属,行诣
方。(卷1) (2)是时守城大臣即便往白未生怨王:“王今知不?我向巡行街衢,见有一木,是大王所须拟用修补并为难事,遂被
人斩截将去。我既见已,极大惊怖,身毛皆竖。岂非大王将有怨家盗贼当入城耶?”(卷2) 1.1.2.1.2 特指“其他地方”,以“他行”的形式出现,共6例,如: (3)长者见已,礼而问曰:“圣者何不相告,遂即
行?”(卷8) (4)鳖告鹅曰:“与汝久居,情义相得。将遭厄难,弃我
行,斯诚未可。”(卷28) 1.1.2.2 旁称代词 1.1.2.2.1 指人,又可以分为三类: 甲、泛指“别人、其他人”,275例: (5)时诸苾刍便修不净观已,于脓血身深生厌患,或有自杀,或求
断命。魔来劝喻,乃至杀尽六十苾刍。(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