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4)05-0064-04 中国风水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文化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中国文化“择居意识”的集中体现。它以气为本体基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精神。在当今生态文明时代,它显现出极大的生态美学意义,是建设当代生态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生态美学是中国学者面临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而提出的全新美学理念,“是我国新时期美学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1](P.3)。它以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主客二元思想的生态存在论为理论基础,以人与世界“共在”的共生共荣的一体关系为基本内涵。因而生态美与传统美学观所理解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之外的“自然美”具有本质的不同。生态美实则“是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这种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不是一种物质的或精神的实体之美”[2](P.141),其实质是人与自然构成的“此在与世界”共生共存的机缘性关系。这种关系与风水文化具有对话与沟通的渠道。风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凝聚了中国人的生态观、世界观,具有深厚的生态美学意蕴,特别是其中的气论思想,与生态美学的基本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值得深入挖掘与研究。 一、天人合一:气为本体 气是风水文化中具有本体意义的范畴。风水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诸多不同的理论学派与实践方法,各种观念差异巨大,有的甚至相互对立。但是,其本体基础却是相同的,这就是气。清代赵玉材《绘图地理五诀》亦云:“地理之道,首重龙。龙者,地之气也。”[3](P.23)现代学者们对此也有着共同的认识:“相地术的理论是建立在古代中国哲学‘气’的概念之上的。”[4](P.2)“风水的核心是生气。”[5](P.3) 风水中的本体之气实则是中国哲学中气的思想的体现。中国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来源于气,气是造化自然与人类的本体,是创造一切的源始性力量。在气论视野中,人类与万物不是对待性的主客二元关系,而是绝待性的一体不二,是浑然合一的共生共荣的生命系统,因而气内在地具有天人合一的维度,与生态美中人与自然“共生性”的关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气早在先秦就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概念,从那时起,它就把人与万物统摄于有机的生态整体当中。在后来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气具有了深刻的本体意义,它具有两方面的重要内涵: 第一,气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万物皆是气之所生。 大千世界事物繁多,上自昊天,下至九渊,都是由气凝聚而成。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只是一气,万物只是气的另一种状态,所有具体之物均由气凝聚而成。“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6](P.499)《管氏地理指蒙》认为,气之“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中和为万物”[7](P.114),明末清初风水学家蒋平阶《秘传水龙经》曰:“斗星漠乎一气。”[8](P.35)风水中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水与山,二者的本质也都是气。风水家认为水在诸物中与天地本体之气的关系最直接。明代缪希雍《葬经翼》曰:“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观水深浅,可以卜气盛衰矣。”[9](P.117)山也是气的体现,《葬经翼》云:“山川为两仪之巨迹,气质之根蒂,世界依之而建立,万物所出入者也。然则气,其形之本乎。”[9](P.104)《青囊海角经》亦云:“夫五行之气,行乎地中。堆阜有起伏,气亦随之。”[7](P.87)现象诸物虽有不同的形态,但在气的层面上都是一致的。中国人看天地万物的最高境界,就是要看出这本体之气,因为这气是才天地万物的生命本质,是世界的真相,它是真、也是美。 第二,气不但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也是人的生命本体,人的生命也源于气。 正因如此,人与万物才能成为有机的生命整体,天人才是合一的而不是主客二元对立的关系。《论衡·论死》说:“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管氏地理指蒙》把这种气称为“神气”:“人处天地之中,合天地之神气以成形。”[7](P.116)黄宗羲认为人的心灵也同样是气所生成:“天地间只有一气充周,生人生物。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10](P.60)明代魏校则认为本体之气分为精英与渣滓两种,精英部分形成人的精神,渣滓部分形成人的肉体,“气之渣滓滞而为形,其精英为神。”[11](P.52) 总之,人与万物都是由气所生,其本质是相同的,“观于人身及万物动植,皆全是气所鼓荡。气才绝,即腐败臭恶不可近。”[12](P.25)人与整个宇宙是一体的浑然一气,此气的本质乃是宇宙化育万物的生命力。中国人强调生命的大化与通透,能够真切地体验到生命的真相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生态美学境界。生态之美就存在于这种自然与人的浑然一体当中,存在于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生态美学认为,人与生态美不是观赏与被观赏的关系,生态美并不是先验地独存于人的生存之外,而是存在于人与生态的“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与生态构成了因缘性的、物我合一的生命共同体,此生命体处在生生不息、浑灏流转的变易过程,永不停息,这就是生态美学中最重要的整体性原则。这样,人与自然就不再是主客关系,而是互融互摄的一体关系。人不是存在于万物之外,而是活“在”万物之中;同样,自然也不是与人无关的物,而是人的生命的体现,是人的“在世”方式。 人类的居住场所就是这种“在世”方式的重要体现之一,是生态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此美学视野中的“居所意识”有其特别的内涵,中国风水中的居所不只是现代人眼中的房子,而是一个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巨大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以气为本体的活的生命体系,房子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要素。中国人认为人是居住在天地之间的,居所是与天地之气往来、从而获得天地之气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场所,居所本然地具有生态之美。 这种建立在气论观念基础之上的天人合一的风水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态美学观,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正是西方文化所缺乏的。李约瑟对此给予很高评价:“在许多方面,风水对中国人是恩物,如劝种树和竹以作防风物,强调流水靠近屋址……我初从中国回到欧洲,最强烈的印象之一是与天气失去密切的感觉。在中国,木格子窗糊以纸张,单薄的抹灰墙壁,每一房间外的空廊走廊,雨水落在庭院和小天井内的淅沥之声音,使个人温暖的皮袍和木炭——再有令人觉得自然的意境雨、雷、风、日,等等,而在欧洲人的房屋中,人完全孤立在这种境界之外……就整体而言,我相信风水包含显著的美学成分,遍及中国农田、屋宇、乡村,不可胜收,皆可借此得以说明。”[13](P.195)西方传统文化以二元语境为主,其择居文化中无不显现着主客分立、物我二元的特点,居所“孤立”于天地生态系统之外;而中国文化则以天人合一为基础,择居文化处处显示着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物我一体的生态之美,中国人如此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