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年来中国近代慈善史研究述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常英,女,河南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教授,开封 475001;岳鹏星,男,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苏州 215006

原文出处:
中州学刊

内容提要:

近六年来,近代慈善史研究发展趋势良好:慈善组织研究进一步深入;慈善人物、思想的研究更加细化,慈善法制的研究也逐渐展开;区域慈善史研究的成果更加丰富;义赈研究持续深入,灾荒与救济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然而,内容上的同质化、话语建构比较单一、区域研究不平衡、研究方法比较简单陈旧、研究思路和框架重复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挖掘整理史料、夯实研究基础,创新研究理论、尝试新的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野、密切关注研究热点。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5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4)10-0136-06

      慈善事业关系国计民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关我国慈善事业的研究学界已有不少著述,近代中国慈善史的研究更是取得了长足进步。曾桂林的《近20年来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史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一文,曾就2008年以前的中国近代慈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归纳和梳理,近六年来学界对于此一领域的考察与探索又有了新的进展。本文将2008年以后有关中国近代慈善史研究的新动态和新内容进行了广泛搜集和全面整理,并加以分类论析,以助推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社会组织的慈善事业研究进一步深化拓展

      1.慈善组织总体研究方面

      研究专门的慈善团体和非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的慈善救济活动有助于从主脉上把握近代慈善救济方式的主要特点和走向。从总体上探讨慈善组织的成果主要有:杨正军对近30年来有关中国善会善堂研究的梳理①,蔡勤禹、姜远凯对民国时期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考察②,周秋光、王猛对近代中国慈善组织在维持社会秩序、激发民族精神、推进社会近代化方面所起作用的评述等③。2012年在济南召开的“近代民间组织与社会救济”国际学术研讨会更是集中讨论了民间组织在近代慈善活动中的功能、作用及参与状况等方面的问题,并引发了更多学者对这一研究的持续关注和参与。总体上说,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2.红十字会与红卍会研究方面

      近六年来,在红十字会、红卍会等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慈善组织研究方面均有不少新成果问世。如池子华等人的《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区域研究》(2012),不仅对民国时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江西等地红十字会的社会公益活动分别进行了考察,而且对各地红十字会的历史贡献及其自身发展历程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拓展了之前研究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红十字会仅侧重于武汉地区的局限。2008年至2013年一年一卷的《红十字运动研究》汇集了有关红十字会研究的系列成果。2009年苏州的“红十字运动与慈善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之后学界的两组笔谈促进了红十字运动研究的深入与细化④,特别是张生从进一步厘清了国际红十字运动与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关系,曾桂林进一步提出,中国红十字会及其地方分会在武昌起义爆发后直接推动了民国初年两湖地区红十字运动的兴起和发展。⑤

      红卍会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高鹏程的《红卍字会及其社会救助事业研究(1922-1949)》(2011)。此外,梁家贵对动荡时期红卍会在社会救济方面的作用也进行了阐述⑥。相比之下,红卍会的研究仍不像红十字会研究那样丰富、集中。

      3.商会、宗教团体、同乡会等研究方面

      自2008年以来,关于商会、宗教团体、同乡会等非慈善组织的慈善救助研究逐渐增多。如,彭南生对近代商人与城市街区慈善公益事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⑦;许冠亭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商会的慈善救济活动进行了考察⑧;李建华对民国时期绍兴县商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进行了梳理⑨;张佳佳对近代天津地区的商会推动商界各方参与慈善救济事业的状况进行了分析⑩;周秋光、曾桂林对西方教会的在华慈善事业进行了全面考察(11);周东华以民国时期浙江省基督教机构的慈幼公益教育为个案,探讨了基督教的教育活动(12);王军、侯杰对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在近代社会慈善救济事业中所体现的作用及特点进行了深度分析(13);武强对河南旅沪同乡会如何团结帮助同乡、赈济家乡灾民进行了归纳梳理(14)周虹对湖州籍的旅沪同乡会即湖社的缘起、开展的公益活动以及时代内涵等方面进行了考察与探讨(15);等等。这些研究对于进一步拓展近代慈善研究的视野都具有较好的启发作用。

      4.其他组织团体研究方面

      学界还对一些典型地区的慈善团体活动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剖析。如,谢忠强以中国救济妇孺会为例探讨了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的现代性特征(16);李少兵、王明月对妇女救济院和香山慈幼院进行了个案考察(17);刘荣臻对北平贫民救济会的制度化建设及其在1928年至1937年的救助活动进行了个案分析(18);荆杰对近代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奉天同善堂的活动及其发展进行了全面考察(19);丁芮以清末民初京师济良所为个案,分析了近代慈善组织的某些演变特点(20);等等。近六年来的上述个案研究并不是对于慈善救济整体研究的碎化,而是在系统理论以及整体模式研究映照下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入。

      二、慈善人物、思想与法制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1.慈善人物研究方面

      在慈善人物研究方面除了对以往的人物研究继续深化之外,还挖掘出了一些新人物。如,周秋光、向常水继续对熊希龄这一近代著名的慈善家进行挖掘,并透过他的慈善实践重点考察其办赈经验。(21)刘本森用大量的事实来勾勒出左宝贵的慈善公益活动(22)。刘昶以近代著名慈善家余治为中心,梳理了江南社会的复杂慈善网络,并以此阐释了慈善活动的社会功能以及慈善群体对晚清社会的影响。(23)何旭娟梳理了张钫的慈善理念及其所指导下的慈善救济活动(24)。总体来看,学界对慈善人物救济实践的探讨占有很大比重,也注意到一些新的慈善人物,但此阶段尚未出现较大突破性的进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