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之间的博弈:战后东北苏军撤离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汪朝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原文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苏联对日宣战及其后的苏军进驻东北,对于中苏两国的战后因应具有不同的意义。苏联通过进军东北,可以获得更多的国家利益,扩张其势力范围,驻留时间越长对其越有利,而即便是如期撤离也并不妨碍其已经获得的权益。国民党则对于苏美两强相争的国际环境和国共两党相争的国内环境,一直缺乏明晰的判断和清醒的认识以及相应的战略战术,从而使其在因应苏军撤离问题时进退失据,缺乏明确的对策,前恭后倨,不断摇摆,最终的结果,不仅苏军未能按期撤离,而且国民党也没有因此而有何收益,这样的结果预示着其后国民党在东北争夺中败于共产党的最终结局。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百万苏军随之攻入中国东北,沉重打击了盘踞东北多年的日本关东军,对于其后日本战败投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日本投降后苏军撤离东北的过程,却是一波三折,数度延期,反映出围绕其间的国际关系、中苏关系、国共关系和中国国内政治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本文以苏军进入东北后的撤离过程为论述的中心,并讨论影响其撤离的各种因素和多方博弈,期以使相关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①

      一、苏军驻留东北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后,由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统领的百万苏联远东军,分三路突进中国东北,不及两周,即粉碎了号称日军精锐的关东军的抵抗,基本占领了东北全境。8月14日,日本宣布投降,并于9月2日向同盟国方面签署投降文书。9月3日,苏军总部进驻原伪满“首都”长春。

      日本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获得完全彻底的胜利,作为同盟国的苏联,于此亦有重要贡献。为此,9月18日,在“九一八”事变14周年之际,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发表广播演说,称:“由于盟邦苏联的军事援助之下,实现了开罗宣言及波茨坦公告,而我们东北同胞亦由此得到了解放,重返了祖国。”蒋还特别表示:“尤其是对我盟邦苏联业已订立了三十年友好同盟条约,此后中苏两国唇齿相依,守望相助,东北同胞,首先蒙受利益,我东北同胞必须重视这个友谊,真诚相处,以增进两国的邦交,实现我们国父共同奋斗的遗教,完成我们建设的大业。”②蒋介石在这番谈话中,对苏联态度友好,称赞有加,表明他此时希望维持中苏友好关系,甚为期待苏联对国民党接收东北给予支持。

      不过,在表面的友好言辞之下,中苏关系的发展,却未必如蒋介石之主观所愿。苏联进军东北,固然是履行其参加二战的同盟国义务,对于中国抗战的最终胜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苏联毕竟有其自身的国家利益诉求,还在战争结束前1945年2月的苏美英雅尔塔首脑会议期间,苏联即提出以恢复其战前东北权益作为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并得到了美英两国的认可。其后,在具体落实雅尔塔协议条文的中苏条约谈判中,虽然中国并不情愿接受雅尔塔协议条文的约束,但毕竟实力不济,筹码有限,最终还是全盘接受了苏联的要求。不过,鉴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考虑,主持谈判的行政院长宋子文和外交部长王世杰都意识到,如何使苏军在进入东北后按期退出,需要得到苏方的承诺和条约的约束,因此,他们在谈判中向苏方明确提出了苏军进入东北后应定期撤退的问题。斯大林对此感到颇为“不快”,认为“无论何地,均无要求解放一国家之军队于一定时限之内撤退”。宋子文等不甘退让,反复询问斯大林,“在击败日本后,苏联军队将留驻满洲若干时日?”“撤退完毕需要若干时日?”斯大林先是说,“有何情形将使苏联军队留驻较久乎?”继又言,“倘中美双方均无延长驻留之要求,则除旅顺驻军外,当于三个星期内撤退。”在宋子文等一再追问和坚持下,斯大林终于表示,苏军撤退“当视铁路运量及军队数目而定”,“倘无意外事件发生,无需三个月时间。”斯大林还一再强调,是美国方面希望苏联派兵进驻东北的,③言外之意,苏联并无意驻兵东北,但也预埋了苏联在东北驻兵将视美国动向而定的伏笔。不过,斯大林既有上述表示,再经中苏双方谈判代表的协商,有关苏军进入东北后撤退的时限,最后以谈话记录的方式,经中苏两国外长签字后,列入中苏条约的附件,其中说明:斯大林统帅不愿在苏联军队进入东三省之协定内加入在日本战败后,三个月内,将苏联军队撤退一节,但斯大林统帅声明,在日本投降以后,苏联军队当于三星期内,开始撤退。……最多三个月内足为完成撤退之期。④此事貌似在谈判中得以解决,但由谈判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观察,苏方对苏军在东北的驻留时间其实有自己的想法,有关撤退时限的规定也未列入中苏条约的正文,说明这是存有相当变数的约定,不过在谈判当时,中方也算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而达致了大体说得过去的结果。

      日本投降之后,苏军进驻东北,过程大体顺利,苏方最初也按约提出了撤兵计划。10月1日,苏联驻华大使彼得罗夫通告中国政府,苏军已开始自东北部分撤退,主力将于10月下半月开始撤退,以便于11月底撤退完毕,请中国代表在10月10日以后到长春与苏军当局晤会,进行苏军撤退问题的谈判。⑤可是,就在同一天,中国外交部通知苏方,中国军队将于10日前后自九龙由美国舰船运往大连登陆,办理接收。此举立即触动了苏联敏感的神经。5日,苏方向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询问中国军队此次登陆目的何在,接着在6日正式答复中方称:“大连为运输商品而非运输军队之港口,苏联政府坚决反对任何军队在大连登陆”。⑥联此举实出国民党的意外,尤其是蒋介石更为之恼怒,因苏联此举无异断绝国民党军队从海上登陆接收东北的最佳通路,蒋由此认定苏联“违反同盟协定,侵我主权,不顾公理,盖已昭然若揭。”但蒋也意识到,苏联“此或为美军近日在秦皇岛、天津登陆之故,使之疑忌嫉妒而有此举”;“余并不以此介意,仍照预定方针,忍气吞声,据理进行,料彼在此时不敢强横到底,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也。”⑦苏联拒绝国民党军队在大连登陆,其中关键原因,是苏联始终将东北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担心国民党在美国帮助下接收东北,将因此而导致美国插足东北,威胁其自身利益。然而,苏联拒绝国民党军队在大连登陆是明显的信号,预示着苏军撤退和东北接收未必如国民党前所预期的那般顺利。

      10月12日,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和行营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嘉璈、外交特派员蒋经国一行飞抵长春,开始了接收东北的艰难交涉。13日,熊式辉、张嘉璈、蒋经国等与驻东北苏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首次会见。谈到撤军问题时,马氏表示,苏军已开始由南向北撤退,预定11月20日撤至沈阳一线,11月25日撤至哈尔滨一线,12月1日完全撤出中国,希望中国军队亦由南而北,紧随接收。但对国民党最关心的部队登陆和协助运输问题,马氏明确表示,因苏军正在撤离,需要占用铁路,并且东北数地发生鼠疫,需要封锁,故铁路客运尚未恢复;汽车绝无可用者,船舶根本缺乏。换句话说,就是对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爱莫能助。⑧熊式辉对此次会见的总结是,“未得完满结果”;张嘉璈和蒋经国的印象是,苏联“不愿我方有大批军队入东北”,“彼方不愿我军海运登陆”;“苏军撤退以前,吾方在政军方面不容有丝毫自由行动”。⑨

      从熊式辉等抵达长春开始,东北行营在长春,国民政府在重庆,便不断与苏联方面交涉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各港(大连、安东、营口、葫芦岛)登陆事,甚至蒋介石亦数度亲自出面,与苏联驻华大使商讨此事,但都被苏方软磨硬抗而予以回绝。与此同时,中共部队得地利之便迅速进入东北,早在8月30日便已占领了出关必经要地山海关,卡住了国民党军队循陆路出关接收东北的咽喉要道。一时间,东北成为中共发展的重点所在,此时苏军的收缩撤离,既有利于中共填补其撤退后的空白,也以其自称“守约”而令国民党无法提出异议,国民党则因无法运送军队进入东北,对于接收可谓一筹莫展,更谈不上关注苏军能否按约撤离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