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是实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重要途径,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围绕基层央行的工作实际为组织提供确认、咨询和增值服务,需要审计人员进行更多的探索。 笔者总结出的基层央行绩效审计工作思路为:坚持“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的原则,按照“坚持探索、重在结合、不断总结、逐步推进”的思路推进绩效审计,强化内部管理,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促进基层央行全面、规范、高效履职,不断提升履职效能。 一、加强增值型绩效审计理论研究 要根据绩效审计实践中的新情况、新要求,在绩效审计理论体系的完善上下工夫,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既要突出研究重点,提高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又要加强理论难点攻关,解决好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要立足实际,建立健全《绩效审计指导意见》及《绩效审计操作指南》,将理论研究的成果系统化,使之更加丰富和完善,指导具体绩效审计实践,拓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领域。 二、加强增值型绩效审计实务创新 积极探索综合型绩效审计,以真实合法审计为基础,以效益审计为方向,以增值型审计为目标,突破传统审计的局限,实现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型绩效审计的实务创新要落实到具体的审计项目上,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审计项目的立项上创新。应遵循重要性、实效性和可行性等原则科学选择项目,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项目选择立项机制,建立起包括征集、申报、论证、修改完善、实施等环节在内的项目优选程序。二是在绩效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重视审前调查分析和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对重大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实行论证制度,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共同参与,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合理确定审计目标、重点内容、审计手段。审计实施方案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在审计技术方法运用上创新。在绩效审计实践中需要把握取证、分析、评价、计算机审计技术及成果提升方法。四是在绩效审计报告上创新。报告要做到行文简练、重点突出,应将被审计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作为分析评价的重点,同时根据项目的不同有所侧重。五是应加强后续跟踪,督促被审计对象整改。积极与纪检监察等部门联系,协调配合,共享信息,做好整改落实跟踪检查、效果评估、效能问责等工作。 三、构建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 平衡计分卡(BSC)、关键绩效指标法(KPI)作为绩效管理的成熟模式及评价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国外企事业单位的绩效测评,为构建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尝试借鉴这些先进理论,探索建立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 一是运用平衡计分卡,构建绩效评价模型。根据平衡计分卡原理和基层央行的履职目标、业务特点,对战略目标进行归类,汇总对应的战略内容,建立平衡计分卡的“组织规划”、“职能运行”、“服务对象”、“学习与发展”四个维度(如图1)。
二是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KPI)构建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衡量内部审计的运行程序,利用关键指标法,把内部审计价值创造活动分解,抽取出关键领域及关键指标,赋予适当的权重,构建起关键绩效指标评价体系。 (1)组织规划:内审部门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职责等方面都应相对独立,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从而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保证审计质量。此维度主要关注内审部门组织机构及沟通报告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关键绩效指标有: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组织机构健全性、组织机制健全性、组织运行有效性、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执行力、人力资源保障性、内部审计负责人是否定期与决策层沟通并向其报告、决策层对内审工作的满意度、审计负责人与决策层会谈的频率等。 (2)职能运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好坏,影响着内审部门履行增值职能的效果。内审部门应严格按照各类审计工作规范,实施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实践,并逐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增值目标。关键绩效指标有:项目规划健全率、实施方案健全率、发现审计问题数量、提出建议的数量、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使用率、审计目标实现率、进度管理有效性、风险识别率、项目推广率、对本单位或行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3)服务对象:管理层关注内审部门是否有效履职,是否发挥了内部控制、组织治理等职能,是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等。此外,通过了解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判断内审部门在组织增值方面发挥的作用。关键绩效指标有:被审计单位对内审部门的满意度、管理层对内审部门的满意度、员工对内审部门的满意度、被采纳的审计建议的比例、被投诉的数量、管理层及员工对内审工作的评价及建议情况等。 (4)学习与发展:随着央行事业的不断发展,客观上需要一支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要通过不断提升内审人员的业务能力来实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