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大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性等特点,政府所扶持和所承担的公共责任的领域日益不断扩大和深入,人们更加关注政府在承担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其作用、公共文化绩效如何进行考评、政府扶持如何增强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成效等问题都需要深入地探讨。为此,有必要在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中展开政府扶持作用的研究。 政府扶持的基本阐释 政府扶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式之一,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市场自身运行存在盲目性和一定的缺陷,在特定的领域内,直接或间接的从事政策性、公共性的扶持,从而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责。政府扶持是社会领域中的系统性工程,它不单单指社会中一个阶层或者一个范围,而是一个多领域、多层级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依存,共同发挥作用。 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扶持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性、市场主导性、政府引导性、社会广泛参与性等等。其途径以财税政策支持、制度制定、资金投入、科技帮扶、市场引导等为主。而在公共文化发展上,各国扶持的路径有不同。目前我国政府扶持存在着扶持效率较低,管理较混乱、扶持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政府扶持的作用体现。 政府扶持在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中作用发挥的依据 公共文化的建设和长远发展是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而政府对公共文化的扶持是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公共文化的需求,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保证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因此政府扶持对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政府扶持如何体现,如何真实有效地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责,公共文化绩效如何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公共文化绩效审计就是对政府等职能部门以及其他组织在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发生的财务收支情况以及经济业务活动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和审计。下面从公共文化本身特征、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绩效审计供给与需求等三方面,分析政府扶持在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中发挥作用的依据。 1.公共文化的本质特性 与私人文化相比,公共文化从它产生一开始就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性。首要的特性是公共文化资源的公共性与公平性,如公共文化资源的场地、各种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规划和调配等,这不是由哪个部门或者企业能够单独建设就能完成和运作的。公共文化资源的取得和享有是人人都有权利,是人人平等地获取和使用的资源,这也不是哪个组织或者团体能够做到的,政府作为国家的职能部门首当其冲负担起这种社会公共责任:其次是对公共文化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公共文化资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财产,公共文化面向社会提供的应该是多样化的服务和产品,因为这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求,同时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理应是积极健康,能够体现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这就决定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权力机关能去扶持和引导公共文化。再次,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共享性和非竞争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受益者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人人都能随时享受到,一个人的享受不能排斥其他人的使用,并且是非盈利性与非竞争性的,即你享受的同时我也能享受,提供者不在乎盈利,在市场上处于一种非竞争状态,基于这些公共文化产品的特性决定政府要进行扶持,要进行适当干预,才能保证公共文化资源的合理而有效地配置。最后是社会性和公益性。公共文化的产品和服务应该是一定社会范围内社会大众最需要的、最现实的、最关心、最实惠的、对老百姓和社会持续发展最有好处的产品和服务,而且面向社会是免费的或者是低费用的等。公共文化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公共文化是一项全民利益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公共事业,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中必然需要政府更多的扶持。 2.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最初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和威尔逊的“二分法”作为公共行为行政学的理论基础。随着公众的价值理念的增强、需求的多元化、参与民主意识的提升,人们对政府的职能履行和作用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作用的发挥不能仅仅体现在僵硬化的体制管理、行政机构的规模化、行政效率的低下、公共资源浪费严重等,应是一种透明化、高质量高效率、执行力很强的管理。由此,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倡导公共管理的战略管理、重视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价、强化和明确政府的职能、更关注公众对公共部门的评价等。为此新公共管理为绩效审计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20世纪70、80年代政府绩效审计得到迅速发展。绩效审计满足社会大众对公共部门履行职责的需求,因此政府扶持公共事业的效率和效果是大众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之一,这也正是绩效审计的使命所在。 3.绩效审计市场的需求与供给 绩效审计在我国起步比较晚,运用在政府以及公共管理部门其发展也比较缓慢。但是我国绩效审计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强,市场前景发展广阔。绩效审计一方面评价业绩,有益于提高被审计单位的效益与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对权力机关行使权力的一种监督和制约。绩效审计市场有需求,而且这种需求的呼声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国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处于初级阶段,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集中在财政支出、公共项目和设施的上面,审计方法也比较单一,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绩效审计的需要。由此可知,绩效审计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出现严重的不匹配、不协调的局面。对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进行分析,是理论与实践中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 政府扶持在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中的作用表现 在公共文化绩效审计框架下,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的作用发挥得到重新阐释,其扮演的角色也各异。它既是公共文化绩效审计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主导者和监管者,还是绩效审计的建设者和保障者等,已经不再仅仅是履行政府的职能,而是“服务型政府”的引导、战略规划等作用的全新体现,从而保证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有效开展和正常运行。公共文化绩效审计涉及面大、影响广,其任务更加繁重,这就要求政府扶持要有力度、有方向、有规划和有成效。 1.绩效审计政策扶持中的制定和宣传作用 政府对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扶持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来进行,为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一个有序规范和公平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近年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先后颁布了《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十八大”提出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等政策文件。但是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所以开展公共文化绩效审计首先要有法律支持和政策依据,这是政府扶持的首要任务。在政府政策扶持中制定关于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基本规范、绩效审计的责任追究制度、约束规范、执行标准、财政扶持支持的政策导向等制度文件,用明确的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将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目的、审计范围、审计职权、审计主体和程序、审计报告形式等确定下来,进而政府才能更好地进行宣传和执行这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