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

作 者:

作者简介:
曲明,博士,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审计和风险管理;刘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建筑设计院。

原文出处: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审计内容与方法也产生了很多变化,这更需要理论上的规范与指导。对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框架的研究既是我国审计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指导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务的迫切需要。

      1 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原则

      审计理论框架的研究体现了一个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总体水平。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框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1 客观性原则

      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的目的在于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以便更好地发挥绩效审计的功能和作用。在进行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时,首先要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对绩效审计的需求关系以及绩效审计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所能够发挥的相应功能。其次在考虑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框架构建的客观性时,既需要包括尽量多的接受过实践检验的经验内容,又需要包括很多高质量的证据的支持。前者体现了理论框架的价值,后者则直接关系审计理论框架的价值能否实现。

      1.2 全局性原则

      构建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框架时必须要有全局性观念,这是因为:①审计理论框架应该从审计实践活动的全方位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对审计对象进行全面描述。为增强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框架的整体效应,提高其整体功能,既要保证框架各组成部分排列的合理性,更要注意其整体的集合性,以此体现出全局性的观念。②审计理论框架是对审计要素诸多特征的概括和描述。政府绩效审计包含了诸多的审计要素,各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因此在进行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时不但要体现每个要素的各自特征,更要反映它们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1.3 逻辑性原则

      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框架构建的逻辑性原则,包括了理论框架内在的一致性和层次性。其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审计理论框架必须保持思维逻辑的一致性。新理论是对原有理论的归纳和进一步发展,而审计理论框架要确保新旧理论之间逻辑关系的协同以便于被人们所接受。②审计理论框架本身要具备一定的内部推演能力和逻辑组织结构。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理论框架经受检验的必要步骤,同时也是构建理论框架最困难的一个步骤。③审计理论框架必须保持一定的层次性。它包括等级性和多层面性两方面内容。

      1.4 历史性和动态性原则

      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任何的审计实践又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审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但是社会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具有多样性的复杂动态过程,这就使得审理理论框架也必然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所以说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框架绝不会是孤立的存在,其静态性是相对的,而历史性和动态性却是绝对的。

      2 政府绩效审计环境

      政府绩效审计环境是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对立统一体。它与绩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关,既影响审计理论的形成,又影响审计实践的开展,是引导审计发展的客观现实因素和历史因素的总和。

      2.1 政府绩效审计环境的构成要素

      影响政府绩效审计的环境因素很多,分类也多种多样。笔者只选择性地阐述对绩效审计产生直接或者重大影响的相关环境因素。

      2.1.1 经济因素

      经济环境是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运行机制在一定时期内对审计工作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公众要求知道政府是如何支配社会的税收和其他公共财政收入的,以及要求知道政府的开支是否合理、有效。人们不再满足于对传统企业报表审计的需求,这是政府绩效审计产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2.1.2 科技因素

      科技环境是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对审计技术手段以及审计内容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审计产生初期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账簿的真实性来进行验证,而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无从判断。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审计方法和手段不断进步,审计内容也不再局限于真实性、合规性审计,开展绩效审计已成为可能。

      2.1.3 社会因素

      审计是基于两权分离,委托方与受托方共同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后来各国将其逐步法定化、制度化。由此可见,审计的产生与发展进程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这恰恰是社会因素对审计的影响。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审计也历经真实性、合规性和合法性审计等阶段,现阶段公众民主意识日益提高,要求政府更加廉洁、减少不经济行为、工作效率更高、成效更好,这个现实的社会因素促进了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

      2.1.4 人文因素

      审计的人文环境是指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审计职业教育的普及程度。如果整个社会的教育普及层次较低,人们就不会充分理解审计监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另外,如果想较好地完成政府绩效审计任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具备审计、会计等专业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相关的政治、经济、统计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由此可见,人文环境既在客观上构成提高审计质量的必备因素,又影响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审计信息的社会效用。

      2.2 政府绩效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

      2.2.1 审计环境决定了审计需求与供给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了新公共管理运动。这些国家由于经济停滞以及财政赤字,致使公众对政府满意度越来越低,政府为重塑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解决政府危机,开始注重绩效,政府绩效审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由此可见,政府绩效审计是伴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