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审计实践中的“君子儒”

作 者:
陈哲 

作者简介:
陈哲,国家审计署

原文出处:
中国内部审计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君子儒”的起源和发展

      (一)“君子儒”的起源

      “君子儒”出自于《论语》,是孔子告诫其弟子子夏的一句话:“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翻译为“你是做君子式的儒者,还是做小人式的儒者。”他希望弟子不仅要成为精通“礼、乐、射、御、书、数”才艺的“知识分子”,更要成为能够坚守良知与理性,明辨是非善恶,懂忠恕,去私心的具有优良道德品行的“君子儒”,而非“小人儒”,这才是对国家与国民最大的贡献。

      (二)“君子儒”的核心内涵

      传统儒家文化中,“君子”指既有社会地位又道德高尚者,“儒”泛指读书人或知识分子。究其内涵,“君子儒”需要具备以下核心特质:

      第一,知智。知,指学问。智,指智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智”要求知识分子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更要懂得如何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做事不要脱离实际,纸上谈兵。此外,懂得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妥善处理人与社会之间各类关系,凡事讲求协调和谐,追求中和。

      第二,仁德。指彼此相互关爱、互助,常怀仁慈、友爱之心,具有致利除害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在《论语·雍也》中有描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德”主张体恤民情,爱民忠君,心怀社稷,主张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与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的存在,更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谋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义勇。指守正恶邪,坚守正义,遇事勇敢且见义而为、不畏强权。孔子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君子不能专讲尚勇,崇尚勇敢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制约,只有义字前提下的勇敢,才是真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社会动荡,一个小人会以勇犯罪,作奸犯科。

      此外,“君子儒”精神还强调文武艺。儒家一直以“修己治人”为目标,将礼、乐、射、驭、书、数六方面文武技能作为培养高级知识分子正心、修身进而治国平天下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六艺注重提高社交锻炼、品德修养、强健身体、统筹协调、文化素养和科学知识等方面能力,要求君子深通文艺,礼教有成,多方面综合发展。

      (三)“君子儒”的发展

      “君子儒”精神提出于距今约2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几千年来不断继承和发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文社会作用下又有新的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下开始转型,传统“君子儒”开始从重个人修养、讲究洁身笃守的价值观向兼济天下、注重身体力行的嬗变;当代社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为“君子儒”赋予了新的外延。

      二、“君子儒”文化在中国古、近代政府审计中的传承变化

      (一)中国政府审计的职能和作用演变

      从职能看,自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开始出现政府审计,一直到元明清时代的封建制时期,政府审计的主要职能为认证、评价,部分朝代的政府审计同时具有司法职能。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时期,政府审计职能未发生根本变化,仍以认证、评价为主,特殊时期(革命根据地时期)增加了建设职能。1982年开始,中国政府审计经历了现代审计四个阶段,审计职能从最初的认证、评价逐渐扩展到认证、评价、见证、预防、抵御、揭露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等方面,审计覆盖面有极大扩展。

      从作用看,封建社会阶段,除了经济鼎盛时期的唐朝外,其他朝代政府审计独立性均较低,作用有限。近代社会,政府审计独立性有所增强,但由于政局动荡,经济波动剧烈,审计作用及其独立性难以有效发挥。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机构设置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审计资源配备不断增强,审计理论方法和经验不断深化和积累,政府审计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审计的独立性越来越高,在捍卫国家利益、维护经济发展、守护公共资金、制约权力运行、反腐败和促进深化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君子儒”文化在古、近代政府审计中的演变

      1.封建朝代王权政治下的“君子儒”。中国传统主流政治不是民主政治,而是贵族君子政治,抑或王权政治。一切政治活动,包括政府审计机构的工作内容和中心,都要围绕巩固君王统治地位和维护专制统治而展开。“君子儒”所宣扬的“知智”、“仁德”和“义勇”在封建制朝代政府审计中,体现在审计技术的发展、审计重点的选择和审计部门实际独立性等方面,其中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科学性决定了“知智”的深度,审计重点能否关注民生疾苦决定了“仁德”的高度,审计部门能否独立发挥监督、评价作用决定了“义勇”的力度。在有些朝代——如隋唐宋时期,政府审计查账方法已开始注意到账账、账证、账实相符,在分析比较法中,开始应用定额对官吏经济政绩进行比较准确的考核评估。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外部专职的审计机构——比部,独立于财经部门之外,定期进行财政财务的终审,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从整个中国封建历史来看,由于中国传统封建社会普遍重文轻理、重农轻商,人民在理政治国方略中实际受重视程度不高,加上封建王权下的专制主义影响,“君子儒”所推崇的恤民、独立等精神在大多数朝代的政府审计中仅处于发展萌芽状态。特别在元明清时期,更是“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清朝还广泛地应用“比照法”,用案例和比照替代法律,随意性较大,破坏了审计的法律依据及其独立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