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互动的路径与模式

作 者:
陈星 

作者简介:
陈星,北京联合大学 台湾研究院,北京 100101 陈星(1974—),男,安徽萧县人,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互动是在国家统一的语境中展开的。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既相互影响,同时又有各自的独立性,盖因二者均有自己的发展逻辑所致。从二者的互动关系来看,经济关系的发展改变了台海局势的基本结构,推动了两岸政治共识的增加和制度化,为两岸实现政治统合营造了良好的基础。虽然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发展无法同步,但是两者的乖离程度却在逐步缩小。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15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917(2014)04-0048-06

       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互动路径及模式一直是两岸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此一互动模式的基本样态和未来走向直接影响到台海局势的发展方向及国家统一大业实现的路径选择。目前两岸经济关系已经随着和平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越来越紧密,但政治关系却仍没有走出政治对立的阴影,台湾民众和岛内各个政治势力对两岸政治关系的认知分歧严重,两岸之间政治互信依然脆弱,两岸有关政治议题的协商也一直迟迟无法展开。可以看出,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对政治关系有较大影响,但是与政治关系发展并非简单线性相关。

       一、两岸关系中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不同发展逻辑

       两岸关系中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分别具有不同的运行逻辑,这种不同的逻辑是这两种关系之间不时呈现出张力的根本原因。一般而言,不同政治体系之间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无论在追求目标、实现路径还是受制约因素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不同,这些差异使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发展在绝大多数的时间点上都无法保持同步推进的状态,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之间这种内在的紧张长期存在,并且交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整体关系变迁的基本内容。

       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经济关系的发展和扩张主要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支配下完成的,在可能的条件下,经济发展规律会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关系发展的最基本推动力。马克思早就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1]马克思从宏大理论的视角探讨经济关系的产生根源,概括性地描述出了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关系发生及发展的基本路径。优化资源配置以获取利益的冲动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就会自动以巨大的力量推动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加强,这也构成了现代经济理论的一个逻辑起点。以经济学重要理论分支的投资理论为例,一般投资理论主要从企业投资动机和目的向度上探讨资本流动的行为,以区位视角分析企业投资的合理性,阐明企业的生产技术以及无形资产的流动方式和特点,从厂商优势、内部化交易等方面讨论投资的经济性。[2]在全球化背景下,上述经济规律表现得更加明显,资本往往跨越国家、地区和族群的界限,使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空前加强。

       经济关系的这种基本特征决定了其发展的一般性逻辑,即以资本优化配置为中心的逐利冲动要冲破一切阻碍因素,特别是要不断冲破政治界限和政治障碍,使世界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睽诸世界范围内经济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各地无论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多大,对于经济交流与交往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即希望在经济交流与交往中发展自己的经济,形成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也意味着经济关系的发展相对政治关系而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旦寻得机会,经济关系就会自发地发展起来,最终形成比较强的经济联系。

       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与上述经济关系发展规律若合符节。大陆学者唐永红认为,两岸经济关系是两岸经济体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经济全球化力量推动下不断调整参与全球化的方式,同时在两岸政治经济博弈中不断调整经贸政策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3]两岸经济关系的建立是在政治关系松动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规律产生作用的自然结果,随着大陆两岸政策的调整,来自台湾岛内的投资冲破台湾当局的限制,通过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渠道涌入大陆,形成了投资热潮。而随着两岸经济关系不断加强,台商投资大陆从广度和深度两个面向上向前推进,两岸经济关系的内涵越来越丰富,结构也不断调整并变得越来越复杂。

       两岸政治关系却是另外一种发展逻辑。大陆学者王沪宁认为,政治及政治活动的逻辑有不同于其他活动的一般性特征,在进行任何政治分析时应当抓住三个基本变量:一是经济活动,一定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与一定的经济与经济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受后者的制约;二是政治体系的活动。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的焦点;三是阶级集团的活动,政治体现一定的阶级关系是政治自身的逻辑,但是政治体现阶级关系并不是说政治体现的一定是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关系。[4]需要强调的是,此处的政治与经济关系虽然主要着眼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构等抽象层面而言,在讨论微观层面上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互动模式时也同样适用。在考虑到了经济关系基础性影响的前提下,政治关系的一般逻辑是沿着政治系统的基本结构以及系统中利益集团和阶层结构的分化为基线展开的,相对于经济关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就两岸关系而言,在经济、文化领域,合作可以超越“国家主权”之争,因此合作、和解可以成为主题或主旋律。但在政治领域则不然,政治议题中最核心的是国家政权问题,双方的“政治定位”中已经蕴含了在“国家主权”上的对抗性,除非统一,否则双方都无法超越这种对抗性。[5]这种对抗性特征中包含了台湾内部各个利益集团、两岸之间政党及民众在基本政治认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同想法,这些分歧在短期内无法消除,双方的政治合作也无法像经济合作那样实现直线式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