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词汇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人们对世界认识程度的呈现。复音词的构词理据,其原因有的可能一望即知,有的也可能难以解释。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笔者的主张是:要理解词义,应当从结构入手。理解了结构关系,基本上能够准确理解词义。下面举几个例子。 一 幽寻 在中古和唐宋时期,有一个词的构词方式比较奇特:“幽寻”。这个词多用于诗歌语言。如: (1)韦应物《与卢陟同游永定寺北池僧斋》:“晴蝶飘兰径,游蜂绕花心。不遇君携手,谁复此幽寻。” (2)钱起《奉和王相公秋日戏赠元校书》:“胜事唯愁尽,幽寻不厌迟。” (3)骆宾王《春晚从李长史游开道林故山》:“幽寻极幽壑,春望陟春台。” (4)王绩《游山赠仲长先生子光》:“叶秋红稍下,苔寒绿更滋。幽寻多乐处,勿怪往还迟。” (5)王绩《山中采药》:“采药北岩阴,乘兴独幽寻。涧尾泉恒细,山腰溪转深。” (6)宋之问《宴龙浤诗序》:“貂冠鹊印,志弥尚于幽寻:探胜迹而忘疲,对良朋而不倦。” 这些“幽寻”是什么意思?笔者曾解释为“谓探寻幽胜之景(境)”。但是如果是这个意思,为什么不写作“寻幽”?从常见的构词规律看,应当写作“寻幽”,为动宾结构,谓寻求幽胜之地。而且也有相关用例:唐李商隐《闲游》诗:“寻幽殊未极,得句总堪夸。”宋欧阳修《和游午桥庄》:“晓坛初毕祀,弭盖共寻幽。” 其他以“寻”作为动词构词的几乎都是动宾式,如: “寻花”。唐白居易《且游》:“弄水回船尾,寻花信马头。” “寻芳”。唐姚合《游阳河岸》:“寻芳愁路尽,逢景畏人多。” “寻春”。唐陈子昂《晦日宴高氏林亭》:“寻春游上路,追宴入山家。” “寻香”。唐元稹《遣春》诗之三:“柳堤遥认马,梅径误寻香。” “寻胜”。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张逢》:“策杖寻胜,不觉极远。” “寻壑”。晋陶潜《归去来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所以,“幽寻”不应当是“寻幽”的意思,否则违背构词规律。笔者经过考察,认为“幽寻”当是清幽、幽深的意思,作名词则表示清幽之地。原来的说法不对。下面的例子比较明显: (7)《宋诗》卷二谢灵运《读书斋》:“春事日已歇,池塘旷幽寻。” (8)《齐诗》卷四谢朓《和何议曹郊游》:“朝光映红萼,微风吹好音。江垂得清赏,山际果幽寻。” (9)《陈诗》卷二周弘正《还草堂寻处士弟》:“宿树倒为查,旧水侵成岸。幽寻属令弟,依然归旧馆。” (10)王绩《游北山赋》:“山水幽寻,风云路深。兰窗左辟,菌阁斜临。” (11)杜甫《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幽寻岂一路,远色有诸岭。晨光稍朦胧,更越西南顶。” (12)李贺《高平县东私路》:“今夕山上秋,永谢无人处。石谿远荒涩,棠果悬辛苦。古者①定幽寻,呼君作私路。” (13)钱起《和人秋归终南山别业》:“旧居三顾后,晚节重幽寻。野径到门尽,山窗连竹阴。昔年莺出谷,今日凤归林。” (14)徐铉《洪州西山重建应圣宫碑铭》:“所经灵迹,实与幽寻。” 从诗意看,“幽寻”犹言幽静、清幽,为形容词。以上皆其例。那么,“幽寻”如何能有“清幽”之义? 考“寻”为古代长度单位。《诗·鲁颂·閟宫》:“是断是度,是寻是尺。”郑玄笺:“八尺曰寻。或云七尺、六尺。”《史记·张仪列传》:“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腾者,不可胜数。”司马贞索隐:“七尺曰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临部》:“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精核。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寻亦或言七尺也。” 从长度单位到形容词,“寻”可以表示“长”,也可以表示“高”或“深”。《方言》第一:“寻,长也。陈楚之间曰修,海、岱、大野之间曰寻……自关而西,秦、晋、梁、益之间,凡物长谓之寻。”《淮南子·齐俗》:“深溪峭岸,峻木寻枝。”晋左思《魏都赋》:“硕果灌丛,围木竦寻。”《淮南子·缪称》:“父之于子也,能发起之,不能使无忧寻。”高诱注:“忧寻,忧长也。” 汉字中从“寻”之字多有长大义。如: 樳木,传说中的大树。《文选·左思〈吴都赋〉》:“西蜀之于东吴,小大之相绝也,亦犹棘林萤耀,而与夫樳木龙烛也。”刘逵注引《山海经》:“樳木长千里。” 鲟鱼。宋程大昌《演繁露·牛鱼》:“《燕北录》云:‘牛鱼,嘴长,鳞硬,头有脆骨,重百斤,即南方之鱏鱼也。’鱏、鲟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十四《鳞之三·鲟鱼》引陈藏器曰:“鲟生江中,背如龙,长一二丈。”唐沈仲昌《状江南·仲秋》:“江南仲秋天,鱏鼻大如船。” 蟳,海蟹的一类,即蝤蛑。俗称青蟹、梭子蟹。曾慥《类说》卷六引《海物异名记·蟹名虎蟳》:“海蟹之大者,有虎班文,蟹谓之蟳者,以其随波堙沦。”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一》:“闽中蛑蝤,大者如斗,俗名曰蟳。其螯至强,能杀人。” 襑,长衫。《说文·衣部》:“襑,衣博大。”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字亦作衫,彡声寻声同。”黄侃《蕲春语》:“《说文》衣部:袁,长衣貌。雨元切。俗字作褤、褑,皆见《集韵》。吾乡或谓长襑(即衫子)为长褑,读王眷切;闾里书师所作《七言杂字》云:‘絮袴绵袄青长褑。’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