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间双向振摆  

——“美学大讨论”时期吕荧美学思想重估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圣传(1984-),男,江西永丰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国资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与文艺理论,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在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因深受列宁“观念,即真理”、“唯批”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等思想的影响,吕荧在客观的“真”与感性的“美”的探索中发生了游移与误置。“知识话语”的求真理想与“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要求之间的纠葛,加上学科定位上将价值论的美学视为认识论的错位,不但使其“美的本质”之寻思在“主观”、“观念”与“客观”、“唯物”的逻辑推进中来回拉锯、左右摇摆,更显露其美学思想难于自圆的内在学理矛盾:其一,吕荧“主观观念论”表面与蔡仪“客观典型论”针锋相对,却因共同谨守哲学认识论,因而在“客观”与“唯物”的美学实质上殊途同归;其二,“观念意识”本属“主观论”范畴,与朱光潜“物乙说”相似,吕荧却硬要为自己贴上“唯物主义”标签,并在“存在决定意识”的理论反击上对朱光潜施以“唯心主义”的打击,实可谓同室操戈;其三,吕荧与高尔泰表面结成“主观派”同盟,但在思维方法与美感路径上却截然相反,其暗含的美学思想也貌合神离。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4]11-0110-05

      在中国美学史版图中,吕荧是一位有着极高理论素养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他不仅针对蔡仪“美是典型”的观点进行了驳难,率先发动了批判的引擎,还在随后与蔡仪、朱光潜等人的来回论辩中形成了自己“美是社会意识”的独特美学思想。论及吕荧,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胡风事件”以及“美学大讨论”中与高尔泰双峰并举的“主观派”。但事实上,在美学论辩中,尽管吕荧与高尔泰在逻辑起点上均持“主观”论调,却因依循的理论资源不同,因而当深入“美—美感”问题的阐发中时,两人便发生了对立。吕荧在美学讨论中仍延续着20世纪40年代关于“诗”与“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并将这种“真实性”立为“最高的美学规范”。①正是这种“求真”与“求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精神铸型了他整个的理论品格和学术个性。然而,作为科学认识的“真”与价值需要的“美”显然不在同一层面内。这种知识话语的求真理想在“主观即唯心即反动”的意识形态话语建构要求下,最终致使吕荧在论争中显露出无法自控的美学矛盾——游移于“主观”与“客观”之间。这种学理上的双向振摆,只要通过与蔡仪、朱光潜、高尔泰三位美学家的相互驳难与参照,便可一览无遗。

      一、亦敌亦友:吕荧与蔡仪的美学姻缘

      “美学大讨论”中,蔡仪与吕荧在气势汹汹的相互批判中颇有“不共戴天”之仇。然而,在各种代表性美学观点中,与蔡仪美学最为“密切”的无疑正是吕荧。撇开细微论点上的差异,吕荧因在哲学认识论的路线上与蔡仪执手与共,且均遵奉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这就使得两人在逻辑起点上具有了共同的哲学基础。当朱光潜严厉斥责众人“不加分析地套用列宁的反映论”②时,正是吕荧与蔡仪携手反驳,在坚守唯物反映论的战线上予以朱光潜强烈反击。蔡仪与吕荧,在“客观典型”与“主观观念”的论调中似乎各执一端,但在理论内核上却殊途同归。理据有三:

      其一,尽管论美的出发点不同,但理论的落脚点却一致。蔡仪主张“从现实的美入手”,切入点在“客观的现实事物”③;吕荧则主张从“人的观念”出发,切入点在“现实生活”④。前者的逻辑重点在“物”,后者的关注重心却在“人”。这是蔡仪与吕荧美学思想最为根本的分歧,也是两人相互驳难的历史起因。然而,美学起点上的分歧却并不意味着结论的背反。请看蔡仪与吕荧相互责难的美学辩论后所得出的结论,何其相似。就吕荧“美是观念论”,蔡仪反驳说:“美是客观现实产生的,它的决定者,它的标准,都是客观现实。要之,我们所谓客观事物的美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不是由主观的观念决定的。”⑤对此,吕荧同样答复说:“我的研究结果为:美是人的观念,不是物的属性。人的观念是主观的,但是它是客观决定的主观,人的社会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在这一意义上它有客观性。”⑥其实,在《美是什么》一文中,针对“读者来信”中“唯心主义”的质疑,吕荧便有着明确回答:“美的观念(即审美观),一如任何第二性现象的观念,它是第一性现象的反映,是由客观所决定的主观。”⑦很明显,蔡仪的逻辑思路从客观事物出发,得出美在于客观现实本身;而吕荧虽从人的观念、意识出发,否认美是事物的固有属性,主张从现实生活中去看出美,但他又把“主观的”观念看成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而导致其美学的最终归宿同样是“客观的”。这种由“主观”到“客观”的论辩逻辑:一方面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认识论思维方法所限;另一方面则在于知识分子在“求真”路线上的科学探索,即美学的“知识话语”在政治意识形态压力下,为迎合“意识形态话语”需求下的“客观”与“唯物”而表现出的话语扭曲与知识变形。

      其二,尽管论美的主张不同,但理论的学理依据却一致。其实,吕荧与蔡仪不仅在出发点上泾渭分明,在许多理论主张上也颇为对立。如:蔡仪主张“美是典型,典型即美”,批判“由主观意识去考察美”等论调;吕荧则明确反对“美是典型”,主张“美并不是固定的”、“是人的一种观念”,应从“社会生活”出发去考察美。这样两种几乎“对立性”的美学论点,为何偏偏却走向了“同一性”的美学归途呢?根本原因除意识形态的话语要求外,更在于共同遵守的方法论指南——哲学认识论。蔡仪与吕荧作为40年代的美学家,都严格遵循着“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路线,尤其是遵奉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作为真理指南。这种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的哲学路线运用到美学学科上,纵使吕荧再想强调人的“意识”、“观念”等主观性要素在美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他最后也只能补充说任何的社会意识都是第二性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而最终与蔡仪在观点的对峙中走到一起。

      其三,在反击“同敌”朱光潜的方式上,立场、观点、路线如出一辙。朱光潜发表《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这一“自我批判”后,美学观点也由1949年前的“形象直觉论”置换成了“主客观统一论”,并希望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转变完成身份认同藉此重获话语权。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蔡仪和吕荧看来,朱光潜基于“物甲—物乙”基础上的“主客观统一论”无疑仍是“唯心主义的”。(1)先看蔡仪的批判。蔡仪认为,朱光潜区分审美与科学反映形式的区别自己也是承认的,但“无论前者或后者,如果是正确的反映,它的内容就是客观的;如果所反映的是所谓‘夹杂着主观成分的物’,就是歪曲的反映”,因为现实主义艺术要求就是“真实地反映现实”,“艺术的内容是现实的真实,不是主观臆造”。⑧(2)再看吕荧的批判。吕荧认为,唯物主义者看来物就是物,“当客观存在的物的形象为人的感觉所反映”时,“这物的映象,仍然是同样的物的形象,并不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了”,如果这种物的形象“因为‘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而成为另一个‘物’(‘物乙’)”,那么“物乙”也就因人而异而使得“物的客观存在的真实的形象、形态的认识”成为不可能,“一切的科学也就是不可能的了”。⑨十分明显,无论是蔡仪还是吕荧,都是从现实主义“客观真理”出发,要求人的意识和观念必须反映现实“真实”,进而揭示客观的科学规律,这是吕荧与蔡仪美学信奉的路线方针,也是两人共同的美学立场和原则。因朱光潜倾心西学多年,其美学的思维逻辑仍是心理学美学的路向,重视人的意识情感,而这种以人的审美经验活动为枢纽的美学路线无疑是与由“物”到“人”的唯物反映论恰相背离的。这就是吕荧与蔡仪根本无法与之“共事”而要严加责难的理由。

相关文章: